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失其正

(2018-11-29 21:50:35)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以史为鉴,现实远比我们想象得残酷,战乱时期尤其如此,弱肉强食,以大欺小,没有什么公平公正可言,更多时候,生存都难以保障,美好生活只是想象。

相对和平的年代,流血的斗争少了,明争暗斗依然常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如何自处,如何达志,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

圣人首先是人,一样的衣食住行,一样的喜怒哀乐,期望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期望过上安康自在的生活。圣人不同的是,他们的眼光更长远,视野更开阔,明白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只有社会的和平稳定才有个人的生存生活,明白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社会的持续发展。

夫子写《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志在王道,一统天下,只有统一,社会才能稳定,只有统一,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种认识不是简单的愚昧与专制可以概括,有天道的依据,也有生存的现实,历史上,每次国家分裂都导致内忧外患,每次社会动乱都导致生灵涂炭。

《史记》记载:“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子曾经努力过,没有成效,希望在位者自律实行仁政的可能性太低,没有这种机会却不放弃自己的责任,付诸于文字,记录的不仅仅是事件,梳理历史在于明达天地之道和社会曲直。

鲁哀公十四年,夫子七十一岁,叔孙氏管车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大野一带打柴抓到一只奇怪的野兽,折断了左前足,载了回来,叔孙氏认为不吉祥,抛弃在城外。

夫子前往观看,掩面大哭,涕泪沾襟,说:“这是麒麟!从哪里来呢?为什么来呢?”

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圣明君王出现的时候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时候,出现不是时候而被猎获,夫子十分感伤,写了“西狩获麟”这句话后,不再写《春秋》,《春秋》也被称为《麟经》。

如果只是记载一些无益于世的言论,还不如老老实实做点实事,《春秋》微言大义,用词遣句字字针砭而意在其中,这是面对现实不得不为之的方式。

西狩获麟是否真实不可考证,从故事可以看到,人离天道太远,社会离王道太远,不可能实行先王之道,睹物伤情,麒麟不是时候出现会遭到残害,贤良明理之人不是时候出现会遭遇困苦。

还有一则故事,夫子读《诗经》,读到《正月》第六章的时候,心变得警惕起来,贤人如果不能遭逢天时,恐怕不能善终。

“从上依世则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时不兴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即妄也”,不逢其时是一种两难境地,我们该如何选择?顺从大势附和世俗会废弃道,不顺大势远离世俗会遭殃自身,如果当时不提倡善,自己偏要追求善,有很多非议和攻击,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历史上,夏桀杀害龙逢,商纣杀害比干都是这一类的事,这是许多先贤的遭遇,看得比普通人高,走得比普通人远,凡事尽心尽力却可能被误解成争名夺利,生活知足常乐却可能被误解成无能呆板。

《中庸》引用夫子的话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愚笨的人喜欢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不懂时势变通,偏要好古返始,这样的人,灾害随时将会降临到他身上。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信而好古和反古灾及其身并不矛盾,这是夫子的选择,中庸的处世之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坚守自己的信念,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求证天道,“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处事方式,社会风气好要正言正行;社会风气不好依然保持正直,但注意谨言慎行。

这是现实,也是人生的智慧,夫子把侄女儿嫁给南容,南容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有中庸之言,有中庸之行。

南容再三朗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荡之什》的诗句,意思是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说的话有污点就无法收回。这句诗是南容的写照,有玉的品质可处事谨慎,“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社会风气好的时候会有所作为,社会风气不好的时候不会不懂进退而受伤害。

在这样的环境,夫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这个想法也只是浮现一下,人生有许多选择,满足名利贪欲是一种选择,乐天知命利人利己又是一种选择,夫子回到自己的方向,删诗书,著春秋,作易传,传经艺。

孟子的经历与夫子相近,学而知之,忧世忧时,周游列国得不到重用后回到邹国授徒,桃李满天下。

孟子的处世,“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上古贤者,有时机实现志向则恩泽百姓,没有时机则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不矛盾,通权达变,君子用时,是阴阳进退之道。

《易经》显明天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通权达变不是世故狡猾,知时用势不是随波逐流,关键在“不失其正”,在“各正性命”,在天叫命,在人叫性,在身叫心,人离不开天道,离不开天性,各自修心养性以正性命。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的私欲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是常态。

当我们明白道理,知道和做到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行为的落实最重要,只有行动上的改变才能清明,才能看得高望得远,问题在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问题,真正改正自己的问题,说得十分不如行得一寸,没有行动,很多道理只是安慰自己的心灵鸡汤。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守正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修心养性,为所应为,坦然面对生死是有良知有底线之人的正常命运,相反,不修为自己,失去正义好像犯罪而死,这是死于非命,死于非命的人太多。

只有不失根本,不失其正,进退才有法度,《易经·系辞传》提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形而上者谓之道,无思无为说出易之根本,天道无形无相,当人无思无为的时候,心性虚无同于无极,无极而无所不至,无极而无所不通。

《大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天下至知无所不知,为无极;《系辞传》说:“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天下至神无所不通,也为无极。

夫子罕言性与天道,人道的表达:“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果做到无私意,无期必,无固执,无自我,这是无极状态,不离人道而言天道。

孟子形容浩然正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极其浩大,极其有力,用正直去培养而不加以妨害则会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浩气本自具有,发端自虚无天地。

不失其正,正的是人心,正的是天性,正的也是天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道之为物
后一篇:通权达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