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之为物

(2018-11-27 11:31:0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人人都为稻粱谋,谋生固然重要,活着又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起码衣食住行不是生活的所有,衣食住行外,人生还有更大广阔的胸怀和更辽阔的世界。

世界这么大而我们活得这么小,失去这个广阔的胸怀和世界,我们可能连基本的生存都做不到,大人与小人区别在格局上,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广度,一个人的胸怀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广度和高度构成了一个人的格局。

格局有多大,视野和胸怀有多大,站在个人的立场和格局只能看到比自己更小的范围,站在家庭的立场和格局只能看到比家庭更小的范围,站在家国的立场和格局只能看到比家国更小的范围,站在天下的立场和格局只能看到比天下更小的范围。

如果我们站在宇宙本源和世界真相的视角上,我们也许能看到宇宙和世界是怎么回事,这是更大的格局,先贤们站在这个格局看人看事看社会,站在这个格局思考人生何去何从。

追溯先贤的探索,本源在道,道生万物,《道德经》用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来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经典中,一句话有一句话的精神和境界,道德八十一章,每一章有每一章的精神和境界。

道玄奇奥妙,可并不神秘,道而有德,道而可得,每个人身在道中不知道,皆可学而知之,皆可深造自得。学有不同,得有不同,每个人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会,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区分,区分不在道,不同人不同状态而有不同的认识。

农业社会,劳作为第一要务,普遍人家没有条件读书识字,不识字不读书是常态,一个自然村落一般只有一两家能识字读书,读不懂文字,借助神话托事陈喻是一种方式,借助图画符号生动形象表达也是一种方式,本来不是复杂的事物用简单的符号和故事来表达往往比文字更直观更简洁。

 《易经》起初只有符号没有文字,传说伏羲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图像结构,图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大帝仿效河图,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虫鱼鸟兽纹理万事万物之理发明八卦,用八个高度总结的卦画来表达天文地理人事,揭示宇宙本源和世界真相恒常不变之理。

大禹的时候,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驼洛书献给大禹,图像“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大禹依此划定九州,又根基这个道理制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

图是画,不是简单的画面,揭示宇宙规则的图画,书将事物纹理记录下来,书是可以读音的画,图中有书,图是无声的书,书是有声的画,“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传统文化的源头,用阴阳五行表述宇宙复杂变化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是文字的描述,也可以用符号来描绘万物化生的过程。

易道同源,易包含宇宙一切,易描述天地之理,可宇宙之大,天地之广,万物纷纭,林林总总,如何描述源头。

“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是先人对宇宙高度的概括和认识,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指无限的时间,宇宙是时空,时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一个大问题。

《道德经》和《易经》化繁为简,时空是有,有之前是无,宇宙无中生有而来,宇宙之前没有东西是无,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中,易称为无极,数理称为太一,还有不同说法,每个说法都从一个角度来描述这个本源。

说起来容易,宇宙天地万事万物来源于天地未分之前的无,本来虚无为什么凭空生出万有,当说无的时候,有有的含义,无中生万有,无诞生时空,无诞生万物;当说有的时候,有无的含义,正因为虚无才能包含万有,正因为虚无才能生育万物。

是有是无,是无是有,不是有不是无,不是无不是有,有无之间不可分不可辨的时候,用道之为物的视角描述,这是最基本最微小的元素。

 这种元素是无极,用数字来表述的话是“O”,“O”是道,是无极,是最基本最微小的元素,万物之始,万物之终。

《道德经》描述这种元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天地未有之前,一片虚无,虚无中好像有物一样,寂寥没有声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种状态先于天地已存在,天地万物都由此而生,包罗万有,勉强称为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元素,本来无形,恍恍惚惚,说有还无,说无还有,可是在恍惚当中,是一切事物的萌芽,在这恍惚当中,包含了宇宙一切。 

《管子·白心》如是描述:“天或维之,地或载之。天莫之维,则天以坠矣;地莫之载,则地以沉矣。夫天不坠,地不沉,夫或维而载之也夫!又况于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动也。夫不能自摇者,夫或摇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视则不见,听则不闻,洒乎天下满,不见其塞。集于颜色,知于肌肤,责其往来,莫知其时。薄乎其方也,韕乎其圜也,韕韕乎莫得其门。故口为声也,耳为听也,目有视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万事万事在道中,道生之养之,是万事万物的摇篮,是万事万物的安息地,离开了道,好像鱼离开了水,鱼在水中不知水,万事万物身在道中不知道,天地没有这种元素不会长久,人类没有这种元素不会长存。

各种方法方式形容道,难以形容,道清静无名,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宛如白纸,说起来如猜谜语一样,有一点可以肯定,天道万物来源于道,回归于道,事事物物人人是道的呈现,道生万物在道无形无相,纯净无任何欲望任何意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容。

道代表圆满的状态,至善至真,无善无恶,寂然不动,用无极的“O”来表示,中间空是包含万有的虚无,大到无边,小到无际,也可代表数学的“O”,没有数,其实是无限的数,不可知不可测有无限可能的数,零除任何数都是零,零乘任何数还是零,“O”还可代表图画,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O”代表虚无万有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是宇宙的开始,还是宇宙生生不息永不停止的源泉,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备,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至,无始无终,无大无小。

《中庸》是小《易经》,《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是简单的无,不是简单的有,不是简单的有与无,谁也离不开道,可以离开的不叫道。

这是先贤的格局和立脚点,万变不离其宗,离开这个大格局和立脚点去谈论事事物物人人,谈不到点子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许多哲学家文艺家越学越困惑在没有找到这个根本,在自我的臆想中构建最后在现实面前崩塌。

离开这个大格局和立脚点去探求许多事,会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毛病,看到世界的一部分以为是世界的全部,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喜欢活在自我陶醉的脑袋中,装满别人塞过来不经过明理笃行的说法,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小言害义,小言破道”。

格局小,立场和态度也小,斤斤计较,自私自利,这样的格局接近不了更加谈不上求证。道有源,人有格,人格起码在家国之上,在自我的圈子打转失去了活水源头,无格可谈,无道可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知不愠
后一篇:不失其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