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何言哉
(2018-11-23 15:34:08)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抛开书本,身体力行,体会到精神和意境,身心融合进去有自得之味,此中有真意,用话来表达皆是多余,得鱼忘筌,言出心随。
读有字之书不难,难读的是无字之书,无字之书是人心和社会,无字之书是阅历和实践,没有自省自律的精神,不良习惯难以改变,三省吾身,反求诸己,知错改错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能力。除此,还要有践行的勇气,语言表达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知而后行,知行合一是磨练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验自己的过程。
夫子学而不倦,诲人不倦,一辈子都在学习中,境界也在一步步提升,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走的路千辛万苦,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无字之书是天道,天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道之天,二是可观测之天地,天文学意义上的历数,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记录年月日时承载天道,传统的历数不仅仅是对天体的认识和考察,天文跟地理人事联系在一起,涵盖了气象、物候、堪舆、星象、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
天道只是自然,自然之外无天,这样的天和天文跟我们现代的理解不同,《内经·气交变大论篇》引用上古典籍《上经》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推未来之数,一方面记录历史,另一方面揭示未来,发现天地和人世演变的规律。
夫子罕言命,《论语》最后一篇《尧曰》三章有两章谈到天禄、天命和天之历数,古人著述有个习惯,开篇开宗明义,最后压轴,点明主旨,最短的篇章有最丰富的内涵。
论语开篇以学而知之为开端,《尧曰》以天人之际为终点,从人道而达天道,看似散漫无章而有始有终。
道德、天禄、天命、天功、性善……类似的名词难以理解难以传述,只有通过言传身教传递天道无言的教诲。有一次,夫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我们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夫子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上天说了什么话?四季依然运行,百物依然生长,上天说了什么话?这句感叹非常深沉,也非常深刻。许多人说传统没有系统的理论著述,从“天何言哉”来看,不是不著述,天道难以传述,天不言而功成,效天则地,人应该行而知之,无而不争,天道利而不害,贵在体认,不在理论的构建,不在语言的推演,《论语》这样的语录体短小精悍,意味深长,刚好承载这样的精神和内涵。
另一面,山顶山的风光,先人一览无遗,感恩不是出自口中,与时俱进,结合时代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中去,可以从政,可以从文,夫子晚年着力于文明的传承,修订编纂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有教无类,开启了私学之风,薪火相传,文明能在一代代人中不断传递下去。
六经保留了华夏文明的精粹,《礼记·经解》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六经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原理与法则,最实用的学问,最基本的准则,《庄子·天下》篇的说法:“《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乐,《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史记•滑稽列传》引用孔子的话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义,《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太史公自序》阐释六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义,《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能称为经的书在先人眼中都不是简单的书,经天纬地,贯天彻地,分量很重。古人的习惯,经典尊奉在书桌上,最好不要涂改书写,不能放置在睡房、厕所、厨房等不干净的地方,放在腰部以下也不合适,更加不能作为枕头垫在臀部之下胡放乱丢,如果讲究的话,读经典的时候选择干净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来读。
敬重经典,一是感恩先人的教诲,没有先贤的谆谆教诲,我们不明事理愚昧终身,二是尊崇经典所传递的天道,生在天地,活在自然,没有天地,我们不知生从来,死从何去。
我们可以用先人习惯的春夏秋冬假象喻义来看六经,《皇极经世·观物内篇》说:“观春则知《易》之所存乎?观夏则知《书》之所存乎?观秋则知《诗》之所存乎?观冬则知《春秋》之所存乎?”
康节先生用四象推演,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春天,画八卦、发明农业、始创制度,文明开始萌芽,《易经》如春天,推演生生不息之精神,乾坤两卦说资治资生;五帝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夏天,各种文明臻于完善,《书》如夏天,克明俊德,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三王时代是华夏文明的秋天,汤放桀,武王伐纣,距离三皇五帝相去已远,《诗》为秋天,讽赋比兴,民之心声,针砭时弊;五伯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冬天,以力不以德,以智不以道,行霸道而人心乱,《春秋》为冬,法治奸恶,为乱臣贼子而作。
《皇极经世》用四象来推演宇宙和社会的变化,推演的方式有许多,按格物的方式,有五行六气为主的运算系统,有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七政为主的运算系统,有八卦九宫为主的运算系统,有天干地支为主的运算系统,有二十四为主的节气系统……
运算系统是对自然真实的模拟,通过这种模拟发现世界的真实和真相,如何通过天文历数推算而知天命,夫子未明言,但孔子五十习易,作十翼,又说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再从后世大儒用易数推演天文地理人事的传统看来,易以明天道,夫子不明言未必不懂推演。
无论哪种推演系统,重在发掘事事物物人人的整体性、同构性和周期性,这是天道的自然现象,天文容易观察,直接客观,各种系统几乎都建立在天文基础之上,研习天文以验证人事,以天道为依归建立对天文地理人文的认知,借用这种方式体会天地之德自然之道容易多了。
康节先生用四象看六经,我们也可以用六合东西南北上下来看六经,《诗》为东方,春天的气息,诗以言志,读诗让人温和柔顺、朴实敦厚;《乐》为南方,夏天的气息,听乐让人心胸坦荡,大度热情;《书》如西方,秋天的气息,读书让人通晓今古,见闻广博,分明清晰;《礼》为北方,冬天的气息,习礼让人恭敬谦让,庄重敛藏。
《春秋》为下言地,记载历史以明大义,褒贬历史以明辨世事真相;《易经》为上言天,洁净精微,观察天地万物,洞达事物本源,理清来龙去脉,直指阐述天地奥秘,宇宙真相。
六经本于天道而行人道,说得最多的是修身立德,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回过头来看,几乎每个先贤都强调循序渐进,固本培元,有德有才,本末倒置终究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