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造自得

(2018-11-20 11:24:0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仰望是一种姿态,不局促在自私和自我中,仰望中,有开阔的视野,除了自己还有别人,除了家庭还有社会,除了国家还有天下,天空之外,还有无边无际的宇宙。

仰望中,有谦卑的身姿,人在天地中,犹如大海的一滴水,森林的一棵树,找到立足点,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往前走。

往前走,有方向地往前走,学养是导航,只有不断学习才会逐渐了解基本的事实,理解根本的道理。有了实事求是的学养才可能如实地修心养性,修养是走路,自己过得安康,由己及人,让别人也过得安康,反求诸己,由近及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

学习,学是学养,了解和理解为主;习是练习,虚涵和修养为主。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所学所知,有足够的学养和修养会有足够的信心和信念应对各种不同的复杂情况。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子倡导学习,学习是一件愉悦的事,这种愉悦发自内心深处,不是外在的认可,源自对天道的领悟和天性的舒展。

《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一次学会,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肯定能学会,别人十次学会,我如果学一千次,肯定也能学会,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功到自然成,学习能改变自身缺点。

子思子劝大家学习,荀子在苦口婆心劝大家学习,第一篇《劝学》,第一句“学不可以已”,学习无止境,不可停止,与其终日胡思乱想,不如静下心来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不可时刻离开天道,不可时刻离开天性,不可时刻离开学而习之,儒家遵循尧舜之道,效法文武之制,行人道而尽天道,学习贯穿其中,这是改变自己的开始,也是改变社会的起点,行道德仁义的端倪,自立才能立人,自律方能律人,自理方能理人,这是王道。

大家都可以学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近字意味深长,人与人的天性没有大区别,人最难得可贵的地方在学习,通过修心养性完全可以改变器宇,不学则无术,学习与不学习,完全不相同。

夫子以身作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的人少之又少,进德修业学而知之是绝大部分人的路。

夫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管理过仓廪,管放牧过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十五岁“志于学”,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天性没有大区别又不是没有区别,本源一样,每个人的根基和品性不一样,本源一样,每个人的环境和习惯不一样,根基和环境难以改变,品行和习惯却可以改变,努力学习能改变外在环境加于人的生命轨迹。

学习可以改变天数之命,从“习相远”出发,儒家勉人为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道德学问不通达。

学习的过程,是解答疑惑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开阔视野,知道天地之宏大,打开胸怀,明白宇宙之玄奥,带领我们走向自己的内心,走近真实的生命,不能走近自己的生命的学问,如残枝败叶,离真实太远,没有鲜活的跳动。

如此看,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智慧的学习,真正的学习能走近自己的内心,也能走进自己的生命,另外一种是知识的学习,身心分离,言行不一,书读越多越迷惑,不知生命的意义。

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天性的学习方式,性生万法,打开自己本自具有的世界,发掘本自具足的智慧,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碰到事情自然而然顺着天道而行,另外一种是造作的学习方式,世人好小道,充满私欲和自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隔绝了人与天地沟通的息息相关,越来越傲慢,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贪婪。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真正目的在完善自己的天性,成就精神的崇高,造作的学习造成盲目,为了表面的成就与获取,往往没有志气附和别人,成为他人的奴隶,不知学习真正为谁,不知从何学起,成为学习的工具。

荀子对两者的区别有更形象的描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学以润身,小人学习用来炫耀和攫取的资本。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记录了孟子的观点,君子要达到精深的造诣关键在于自得,以感悟天道为始终,学习、体会和实践慢慢积累,积累深厚才能通达天性,知天命明天性为自得,自得是内在道德的升华,学养和修养的涵养融合。

自得从天道中来,从天性中来,也从学习中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学习是一种向内发现向外探寻天地人和归于天道的过程,自得之学来源于深造。

深造自得是自省的学习方式,夫子说自省与自讼,学而时习之,好学乐学的同时,学习不可缺少的品质是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把自省的精神发挥到极处,提倡“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反省用孟子的话来说叫做反求诸己,对于儒家先贤来说,学习的路就是不断自我反省不断自我超越之路。

荀子主张礼治,倾向于他律,一样非常强调内省的重要,“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深造自得是专一的学习方式,孟子用二人学下棋的故事阐述了专心致志对学习的重要性,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一段我们非常熟悉的内容,用心专一,明白容易做起来难。

只有潜心专一才可能造诣精深,才可能得意忘言,意境比知识更难读,精神比文字更难懂,读书明理,学以致用,把自己活出来方是真正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居仁由义
后一篇:天何言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