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二郎中
二郎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53
  • 关注人气:1,3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仁由义

(2018-11-17 23:02:21)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天命观的核心理念是生,生生不息,天道化生万物生灵,“生生之谓易”,易阐明天道生生之本,“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不息,生机不止,生之德在立德、立言和立功。

天道生生站在未有天地人之前的圆满状态来说,一无所有又包含万有,一动不动又变化无穷,不是形成世界之后非此即彼的彼此对立状态,是这样是那样,是这样不是那样,不是这样是那样,不是这样又不是那样。

这是难以体会最难把握的状态,开始只是了解,知道有这么回事,从经典中求证和参学中体会,还没有到哪来,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有这样的情况。

没有亲身体会只是站在远处看风景,从逐渐了解到思维方式的学习,一件事,我们习惯黑白分明的思考,站在天道的角度如何说如何看,不得不说,比较难以把握。

难在眼下无数种可能性,有无数的可能性不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如何知权通便,如何审时度势,考验的是智慧和能力,考验的是阅历和体会,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很难中道而行。

先贤最喜欢的表达方式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真真切切,简单明了。不过,春夏秋冬只是一种假象喻义,本质在通过这种象喻来描述天道的四种基本状态,《易经》把这四种状态概括为元亨利贞,对应的是春夏秋冬,对应的是宇宙天地生长收藏四种状态,循环往复,永无穷尽,适用于任何事物的剖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夏秋冬用一个季节来表达莫过于春,春天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状态非常恰当概括了天道的特性,“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一个生字贯穿整个天地自然的演化,这种生在人身上是“性”,天道生生,人心生生。

生还可以用“元”来表达,春夏秋冬对应元亨利贞,春为岁始,生发的时候,元为肇始,生生不止的开端,还有根源、本来、第一的内涵,《文言传》最开始的一句话:“大哉乾元,万物资治,乃统天”,元是万物的开始,元统辖天地自然,为体之长,为善之长,长可理解为首位的意思,跟元的意思一致。

《春秋》首书“元年春,王正月”,元不是简单的登基第一年,还有更丰富的含义,强调王政以民为本,上应天心。

天道生生在夫子的那里阐述为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假如一个人立志于仁,这个人不会为非作歹,好像离开了天道生生,万物不能生存,离开了仁,人不能成为人。

鱼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道,民离不开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这是夫子的表达,民众对元政的需求比水火还要迫切。

最简练的概括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平等待人,爱己及人,由亲及疏能普及到社会。孟子继承了这种思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仁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处理人与人之间最高准则,以仁爱为出发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论语·乡党》记录这么一段话,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伤了人没有,先问人的精神是仁爱的具体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仁爱必须将心比心,尊重别人,只有克己奉人才能真正关爱人。

夫子对仁的说法还很多,大都针对不同人不同特点来回答什么是仁,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约束自己,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仪,泛指天道,约束自己合乎天道,这是仁爱的根本所指,由人之仁爱而达天道生生。

仁爱根于人的伦理,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内心的修养,孝悌是世间仁爱的根本,仁爱的修养从最基本的人性开始,基本的伦理道德确立了,才有可能真实稳固地培养一个人的道德。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夫子眼中,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远远不够,还必须在内心真诚的尊敬和爱戴,仁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修养,只有真正内修才能扩而充之。

为仁贵在持之以恒,“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始终以仁为立身处世的标准,仁则居之,不仁则去之,无时无刻不以仁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即使处于恶劣的环境也不违背仁爱,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简陋的地方也不该忘记自己的方向。

仁者爱人,仁爱之心是天道利而不害的人文表达,也是夫子世治的主张,道出了我们面对众人面对社会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失仁而后义,当仁爱不被大家接受的时候,主张正义,春夏秋冬,从春夏走到秋冬,《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上》便是义利之辨。

《孟子•尽心上》还有一段记载,王子垫问孟子说:“士人干什么?”孟子回答道:“尚志。”王子又问:“什么叫尚志?”孟子回答说:“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应该拥有的而获取的就是不义。人生之路在仁义, 居仁由义,仁义并称,两者之间,孟子更强调正义,养浩然正气,正义是安身立命的前提。

失义而后礼,礼治是荀子强调的地方,化性起伪,因为人性的放纵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必须有外界力量的强行约束回到天道。

法家把礼发展到法,人自利自为习以成性,探寻更加有效的治世方案使天下归治,这种主张不会太让人舒服,法治以恶治恶,以愚治恶,看上去很不人道却接近人性的真实和历史的真貌。

法家说,不效法古代,不局限现状,古代的做法跟现状结合起来,用赏罚的方式组织国家能让国家强盛起来,人民本分起来,沧海桑田,大浪淘沙,古时候的民众非常淳朴厚道,如今的民众看上去厚道却非常虚伪,古时候可以用道德仁义的方法教化百姓,人心变了,形势变了,治世再也不能用道德仁义这些方法了,要用刑罚才管用。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诸子的不同论述中,看到历史的发展,看到人性的沉沦。我们可能远去了道德仁义的时代,但我们可以找回道德仁义的世界,这是每个华夏子孙灵魂最深处的仰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德曰生
后一篇:深造自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