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其在己

(2018-11-07 11:28:3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左传》有一个故事,夏五月,心宿星在傍晚时分出现,刮起大风,宋、卫、陈、郑诸国发生了火灾,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国会发生第二次火灾,大家劝子产按照星占家的建议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

子产回答:“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玄远难以体会,人道中有天道,如果连人道都不知道,不可能知道天道。

人道依天道而立,关于天变,荀子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流行陨落、树木鸣响、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怪星显现为天地变化阴阳相争正常的现象,罕见但不影响天地常道之运转,如果政治清平人心淳朴,人类不会因为这些物象而受到影响,如果人道不遵从天道,政治险恶人心贪婪,这些物象没有出现,人类社会也不会好到那里去。

现代也有各种类似的说法,因为气候突变、陨石撞击地球等原因,人类可能灭亡,在荀子看来,可怕的不是天地怪象,让人类灭亡的也不是天地怪象,可怕的是人类因为欲望而起的各种社会怪象,让人类灭亡的事贪婪自私和狂妄自大,人吃人,自己灭亡自己。

自私自大的另一面是自卑自贱,不相信自己,依赖外物,祈求神明,等待救世主,盲目崇拜,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没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失去了人格,也失去了天格,天人之分的本质在致人道而达天道,明白天之职责与人之职责,尽人的职责才能真正天人合一,通天彻地。

如果连人的基本职责都没有做到,妄谈天道往往祸端百出,要么自欺欺人,要么矮化天性,沦为被迷惑、利用和控制的对象。

在这种天人视野下,祭祀占卜求神行为不过是文饰而已,遵天而行,事在人为,如果“不问苍生问鬼神”,并不能达到人们真正所要的东西,惑于欲造成愚昧,迷信这些反而是一种愚蠢和不吉祥的事。

荀子《天论》开篇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有自身的规律和准则,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尧存桀亡不是因为天造成的,吉凶都是人造成的,顺天道而行社会则治,逆天道而行社会则乱,治乱都是治国方法造成的,灾祸饥荒也不是天降的,人自身行为导致的。

社会治乱与否,关键在于是否“知天”,明白人的职责,一是人应该明了天行有常,天有天的轨道,人有人的轨迹,人不应迷信盲从,也不应逆天而行;二是顺天而行,在此基础上“制天命而用之”,能做到这样的人叫君子,君子与天地相并列为参。

制有不同的理解,制可以理解为约束限制,天人有分,人在天地约束下,应该遵循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处事,制还可以理解为裁制创作,认识天地,掌握自然规律,知天明命的时候可以配天参地。

“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明白天人区分可以称得上至人,至人明晓天地人之奥秘。

天道“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天之运转无声无息,神妙无形,人之言行有形有相,有为有作,天人不同决定了天和人有各自的运作方式,更进一步,人的这种运作方式是天道赋予的一种特性,人的这种特性可以让人以独特的方式参赞天地之化育。

真正明白天道的圣人明察精微,将人的职分与天职区分开来,知道天道远而不求天,脚踏实地做好人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尽心尽力,自求才能多福。

荀子论述了天功天职之后,又提出了天情、天官、天君、天养、天政。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天功天职谈天道,从“形具而神生”开始谈人道,人身从天功天职而来,天人相应,天有风寒暑湿,人有喜怒哀乐;天道不见而有日月星辰,人神不见而有耳目口鼻形,这些器官各有各的功能,不能互相为用,称为天官。

心如天道一样无形无踪,控制着耳、目、鼻、口、形等形质,称之为天君,“才非其类,以养其类”,人人事事物物依天而成依地而长叫做天养,能裁而用之者生,不能裁而用之者亡,犹如有赏有罚的政令,叫做天政。

天人之际离不开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哪里来?人包括形体与精神,形神关系的探讨其实是人本质的思考。神在先秦语境有不同的内涵,一是跟大道联系在一起的妙用,阴阳不测之谓神,大道玄妙,无形无相而涵盖万物;二是大道化生万物之后,妙万物而为言者为神,神是一种功能的代称。

“形具而神生”,有了形体之后,身体有了耳、目、鼻、口、形等各种功能,这里的神是功能的代称,有天功天职之后形具神生,说的是天道神妙生形。

神生形,形是神的依托,神为生生之本,生成形体之后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大道无名,各种功能也是天道神妙的表现,《内经》开篇用形神兼备来认识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无论是那种解释的神,形与神的离开意味着死亡。

形神一体,心为天君,《内经》有同样的的认识,《灵兰秘典论》述说十二脏相使,把十二脏腑比喻成十二官,各有各的功能,有主有从,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什么为君?《内经》说心是神明所居所出的地方,荀子《解弊》篇也说“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从根本上说,因为心君中虚之德,虚能戴天履地,中能无所不极。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心主中虚清明,十二官发挥各自的功能则天下大昌,心主昏庸无能,十二官发挥不了各自的功能则天下大乱,养生跟治国的道理一样,如果人主阴暗险恶,国家就危险了。

治理天下,首要的是天君清明,“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天君清明之后,天官各司其职,知道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社会才可能得到有效治理,才可能有天养天政天情。

《内经》论的是养生之道,养生之道是天道在人身的应用,《天论》论的是治国之道,治国之道是天道在人道的应用,“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在荀子看来,治道的核心在礼义,人能参天地就在礼义,社会对礼义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敬其在己,“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的命运决定于天,有天道之命,有天数之命,我命在我不在天,看人的选择,国家的的命运决定于根据天道而制定的礼义,是否按礼义而行,看社会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托事陈喻
后一篇:大德曰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