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学上达

(2018-10-31 15:21:07)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命分天道之命和天数之命,通俗的说法,天数之命是我们熟悉的算命,有天时地理祖辈的影响,有个人语言行为习惯的影响,前者是既定事实,后者如果不能人为改变,绝大多数人的生命状态既不自知又自主,这是天数之命可推可算的根本原因。

人在天地间是奇特的存在,生在天地中又能超越天地,天数能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又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有一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人有天道之命。

天道之命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有德者可获得天命,德行衰败则天命转移,“天命之谓性”,性成命出,德性成就到什么地步,天命自然到什么地步,天的成命和定命由一个人的德性决定。

另一方面性成命定不一定成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功成就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天命在更大的时空又是一种自然客观存在。伯牛病了,夫子去探望,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亡之,命矣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孟子英气勃勃,“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也会感叹“说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人的生命状态固然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每个人来说,更加注重的是内在力量的推动,事在人为,论命在于知命,知命在于明道。先贤谈命多为天道之命,一辈子走在路上,只有真正改变自身不良语言行为习惯合乎天道才可能明白天命所在,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宇宙本源意义的大道,人生意义在明白天地奥秘,领悟大道,明白天命,如此才没白活一辈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言天的时候不离学习,从十五志于治学开始,人生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对社会有足够的认识,对自身有足够的认知,五十岁的时候才敢说知天命,感叹“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时候估计已经年过半百。

一位五十岁多岁智慧的长者,对宇宙人生的概括是一个畏字。

敬畏是一种恭谨慎微信奉天道的人生态度,王孙贾问与其献媚于屋内西南角主宰生死祸福的神不如献媚于掌管衣食的灶神是什么意思,夫子回答:“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上天,祈祷什么神也没有用。

敬畏是一种孜孜不倦学而不厌的学习精神,世界太大,人太渺小,一辈子的学习未必了解清楚,了解清楚也未必做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天道高远,可敬可信,可学可习,可修可证,人无大过即有小过,圣贤如夫子到了晚年还有过,何况我们?易明天道,夫子晚年攻读《易经》韦编三绝,一辈子都在学而时习,一辈子都在知错改错。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学而时习,知错改错,如此能够不怨天不尤人,能够下学而上达,下学指的是平时谦虚好学以求达人道,上达指的是由人道而知天道,由天道再明白天命,渐渐通达天人之学。天道远人道迩,这样一路走过来,夫子才会有这样的感叹,没有人真正明白天道在平常的人道,只有上天才能了解自己。

夫子罕言性与天道,另外一层意思,夫子言性与天道在平常的人道中,可以说,一部《论语》都在说下学上达,下学说得多,上达说得少,能下学自然能上达,能平常自然能高明。

这是一条反己自省循序渐进的路,《大学》清清楚楚说出了这样一条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明明白白说出了性与天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下之间,一以贯之,《论语·尧曰》一共只有三章,与其他篇章的风格迥然不同,谈天人之学,言天不离人。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第一章篇录取了帝尧、帝舜、夏禹、商汤、武王的话,一段段话是一个个时代对维天之命的不同认识和实践,帝尧法天则地,与天最近而不离人道,“唯天为大,为尧则之”,帝舜夏禹一脉相承。

商汤明告上天,我如果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罪责都在我一人身上,殷人离天渐远,信奉天命,以天下为己任,战战兢兢,不敢造次。

周武王跟商汤说的话很类似,话里没有了天,周朝“尊礼尚施”,以德配天,以德化民,从民心向背来看天命,天下归心不归心才是真正要关注的地方。

第二章 “尊五美,屏四恶”, 论为政之道,说的是具体施政纲领和做法,夫子通三统,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可见一般。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为五美,“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四恶。五美四恶,一是强调求之于己,礼崩乐坏源于利巧虚伪之风盛行,文过饰非,纠此时弊要回到殷朝的质朴;一是强调敬德保民,以民心为天心,教化百姓,不关心百姓没有尽到责任的施政是劣政,纠此流弊要回到周朝的人文。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第三章提到君子的标准有三点,知命、知礼和知言,知命之命为天道之命,不知道天命不能够做君子;知礼的礼不仅仅是礼仪,礼在先秦包括政治制度设计在内的社会法则和规范,天命在敬德保民,明白了敬德保民才知道怎么立德立言立功;知言,言是直言,有道有德说明真理的话,观今鉴古,明白上古圣贤治道之话才能分辨人的是非曲直。

君子三则,下学上达,一个真正的人是观今鉴古、知天守礼、立德立言立功的大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维天之命
后一篇:托事陈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