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天之命

(2018-10-28 13:49:59)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颛顼帝绝地天通,“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黎司管天文地理,又掌管祭祀礼仪和文化教育,职事不限于观天测地,还有指引社会发展的职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领悟大道的一群人。

这群人在后世分化成了巫官、卜官、史官和医官等,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往往通过家族内部传承学问。

太史公回顾家族历史时说: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从司马家族不同时代任职看到这群人的不断变化,颛顼帝开始,唐虞夏商,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到了周宣王的时候,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在周朝世代任史官,管理周史。

商朝是绝地天通之后最有神秘色彩的朝代,《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朝重祭祀,巫官负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国家两件大事;殷人尊崇神灵,设置卜官,盛行占卜来领会天意,凡事大到祭祀、征伐,小到疾病、生育都要问卜,卜官将将占卜的过程和内容事项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

占和卜虽占重要地位,但只是重大决策的一种参考,国君、卿士和百姓才是决策的主体。

周武王灭商,封商朝后裔于宋国,墨子是宋人,是诸子中最有尊神色彩的一位,墨子《天志》和《明鬼》篇论说天道不虚鬼神实有。在墨子眼中,上天好像家长,有形有象有自己的喜恶,“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上天喜欢义而不喜欢不义;“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与人相杀,而天予之不祥?”上天爱护天下大众,不喜欢人与人互相残杀。

在墨子眼中,上天有赏罚的权威,“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子在上天那里也一视同仁,“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明鬼》只有下篇,墨子态度非常明确,世上有鬼神的存在,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认为天下失道因为大家不信鬼神,颇有宗教家的味道。

是以存夫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长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听治,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乱。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墨子虽然相信有天命有鬼神却否定命定论,天道能影响人约束人,事情的好坏却决定于人力,人力指的是顺应天道而行事,“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天意改变自身命运。

商朝有甲骨文,还有后裔墨子的言论,大致能看到殷人的天人观,夏朝没有文字留存,典籍资料也不足,《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做法跟商朝不同,尊天命,相信鬼神存在却敬而远之。

到了周朝,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周朝跟夏朝一样,对鬼神敬而远之,不同的是,夏代尊崇天命,周代尊崇礼法,“皇天为亲,唯德是辅”,以人文德治为主。

《诗经·周颂》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天命有常,有德者居之,天命和人的德行联系在一起,文王有德,因应天道而有周。

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种趋势,绝地天通后,天人分际,天、地与人相分,各行其道,各安其位,管子以民为天,墨子信天命鬼神但非常强调人力,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子思子、孟子以性言天,荀子极力强调天人之分……大都彰显道德人文精神。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我们熟悉的话,不信鬼神信苍生,天人分际影响后人几千年,即使宗教兴起,同样受这种天人分际约束和影响,估计这是我们历史上没有发生大规模宗教战争的根本原因。

如《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天人分际下,从现实着眼,从人文入手,以一个人具体的伦常德行看一个人的天命,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不然的话,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灾殃。

争论比较大的是什么是德?从天道上论,“德”与“得”相通,深谙天道为德,能因应天地变化行天道而有天命。《素书》解释道德:“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德为人遵天道而有得,让人人各尽其能,让物物各得其所。

太史公在《儒林列传》记载辕固生和黄生争论的一段话说得更明白: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在辕固生看来,大众安居乐业,各安其位,天下归心就是天命。《孟子·离娄上》有过同样的叙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民心即是天心,民意即是天意,民命即是天命,“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仁是天道生生的人文表达,对于天子而言,天命是天下百姓的意愿,对于诸侯、卿大夫和士来说,天命是职事内所有大众的意愿,只有顺民心合民意才有相应的德,欺骗民意罔顾民心则无天命可言。

在孟子这里是这样,在管子那里也是这样。

齐恒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日:“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管仲也说得非常明白,告诫齐恒公王者应以民为天,天是民心民意,不是抬头看见的天地之天。

夫子跟墨子一样是宋国人,有殷人的传统,跟墨子不一样的是,夫子主张不谈论鬼神,“子不语怪、力、怪、神”,敬而远之,敬不一定不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是转向人文现实,“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夫子把目光转向了人间,认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做好眼前的人事,而不应该谈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现实意义的鬼神。

在夫子看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有联系也有区别,“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文化以夏朝商朝为根据而制定,文德盛明,倡导周朝敬鬼神而远之“尊礼尚施”的文化。

这样看,夫子不是食古不化刻板僵化的人,克己复礼为仁恢复的是天道精神,而不是简单复制具体的制度礼仪,在古代的语境,这种精神叫天命。

周游列国的时候,夫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是宋景公的宠信,飞扬跋扈,想要杀他,师徒刚好在一棵大树下习礼,见势不好,连忙逃走,半路上,有弟子见老师神色从容,劝他逃得快一些,夫子说了一句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这句话听起来何其自信,何其勇敢,还有一次,夫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因为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曾受到阳虎残杀非常痛恨他,匡人误以为夫子就是阳虎,围困他,夫子感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夫子的话,有种天命在身的自强自信,还有舍我其谁的文化自觉和为民请命当仁不让的历史承担,这种自觉和承担在古代的语境叫天命,夫子信天命并自觉承担这种天命。

对这种文化自觉和历史承担,夫子表现出敬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还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不是消极的话,天命赋予有德行的人,命运在自己手中,人只要顺着天道做好人道的事,生死于斯,富贵于斯,自然而然,天命在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博施备物
后一篇:下学上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