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施备物
(2018-10-25 13:40:41)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天文地理跟人事息息相关,一年四季,我们最容易感受,天冷添衣,天热脱衣,这是生活的常识,也是天地的规则。
《内经》有《四时调神大论》篇,论述人如何因应一年四季变化而养生的方法,四时养生不仅仅在调养身体,还在调摄精神情志,指向调神。
“得神则昌,失神则亡”,这是《内经》认识人生存和死亡的准则,只是形体活着不是真正地活着,人真正活着是形神具备,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不是一句虚话。
如果落到形体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解成春季和夏季多吃补阳的食物,秋季和冬季多吃补阴的食物,可能离“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死生之道也”的主旨太远。
上工调神,神伤则心伤,心伤则形伤,人各种偏执的情绪和观念最伤神,这是最常见的事。许多人亚健康其实是神伤的状态,长期处于疲劳、紧张、担忧、焦虑的状态不自知,自知也很难改变,这是习气,习气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
不按四时养生也是伤神的重要源头之一,四时需要调神,四时能够调神,调神不一定用各种人设,顺应四时阴阳自然养神自然安神,这是天地规律,“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智慧的人切实遵行,自以为是的人却喜欢找各种理由违背自然。
养神一方面是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遵循自然规律生活;另一方面养神不是简单机械如石头一样无知无觉,春夏因应天地生发精神活泼一些,秋冬因应天地收藏精神严肃一些,“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活泼机灵与天地共鸣共响。
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后果严重,“伐其本,坏其真”,生命的根本受到摧残,真气也会败坏。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性是神的另外一种说法,致中和是调神的理想状态,《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在养生来看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
如何与“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礼记·月令》描绘了具体的场景,描述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变化,人应如何因应时令的变化而生产生活。
《月令》的“月”说的是天地日月四时的变化,“令”是为政的政令,体察天道以养生是医家的共同思考,体察天道以行人道是儒家的共同认识,各种政令政事的设计依据天地自然规则而来,说是礼,其实是一套依天道而施政的总纲领。
在这个纲领中,天子居明堂发布政令,这些政令最明显的特点是敬畏天地尊重自然,这种敬畏尊重从祭祀山林川泽表现出来。
祭祀分级别分层次,《礼记•王制》记载: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
除了祭祀,非常强调按节令生产生活,每个月都详细记载了各种禁令。
春天,孟春“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麑,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仲春“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田猎罝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
夏天,孟夏“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仲夏“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季夏“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
秋天,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墙垣,补城郭”。仲秋“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飨。天子乃难,以达秋气。以犬尝麻,先荐寝庙”。季秋“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内,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冬天,孟冬“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毋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仲冬“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春天养生之道,夏天养长之道,秋天养收之道,冬天养藏之道在生活中体现,这种体现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不应该做什么,“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先民看来,因应自然天地人和是社会治理之道。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饗也。居山以鱼鼈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从《礼记•礼器》这段话看,送礼一定也遵循此种禁令,礼物表达心意,送本地的物产,还要看时量力,不浪费物力人力是对人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天地自然最大的尊重。
《礼记·月令》还有类似《内经·四时调神大论》因应四时变化的养生内容,如仲冬,“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冬天养藏的时候,清静斋戒,深居简出,摒除声色,禁绝嗜欲,安定身心,遇事不急。
如果说《内经》调人体的神,《月令》篇调社会的神,人类活动如何尊重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礼记·祭义》中有一段话意味深长: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断树、杀兽不按时节不仅摧毁了树木鸟兽的生存环境,还断绝了他们的后路,破坏了共生共荣的环境,这是最大的不孝。人与天地万物共存,绝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的后路也等于绝了人类自己的后路,破坏了大家依存的环境等于破坏了人类居住的环境。
“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广博施与,节用爱物,物用方无穷无尽,人类方长治久安,天地方生生不息,这是“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