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历明时

(2018-10-23 14:47:4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为政以德要知天道,大道高远,观日月星辰之运转,《易经·系辞传》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说:“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观察天地日月四时变化是体会大道最便捷的方式,先贤观日月星辰运转而明道,用阴阳五行比较抽象的符号表述天道。

其实,日月星辰变动也难以觉察,普通人最直接的感受是一年四季的变化,四季变迁从日月运行而来,《易经·系辞传》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深处观察,四时变动日月之行离不开星宿,《尚书·洪范》说:“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周天二十八星宿好像天空地图,日月运行,移动到某个星宿处,代表了四时变化。

在天地人和的理念下,从生养万物而言,天地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说天往往包含了地,有时候,天又代表了无形无相的大道,同样的字不同语境有不同的涵义。

夫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人间沧桑、生命烟火,说的也是岁月流转、大道流行。

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时可以理解为时机,因时因地制宜;深层次的时为天时,治历明时,观察天象制定历法指导生产生活,夫子常说“使民以时”,孟子也谆谆告诫君主“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再深层次是天道,合于天道,不违天命。

这种与天道相配的认识和探索有非常古老的传统,《史记·天官书》叙说:“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

《历书》再往前追溯:“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为《尚书·尧典》,帝尧治理国家,一开始就说如何治历明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帝尧任用羲氏与和氏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转,掌握规律,审知天时指导百姓。

羲氏和氏观测分工合作,分布四方,长期观测,用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分别描述观测到的日月星辰、物候民事。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指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仲和叔是羲和两族掌握天文的部落贤能,世代传承,《楚语》载“重黎氏世叙天地”,夏商的时候是羲氏与和氏。

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昴讲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气日的中星。

析、因、夷、隩描述四季百姓活动,春季析,析为分,万物复苏,分散劳作;夏季因,因为随,万物生化,因时就物;秋天夷,夷为平,万物容平,收获的季节;冬季隩,隩为居,万物收藏,找地方避寒过冬。

孳尾、希革、毛毨、鹬毛描述物候,春季鸟兽繁殖,夏季毛发稀少,秋季毛羽光鲜,冬季生细毛保暖。

这种天时不止是指导生活生产,帝尧跟帝舜说:“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历是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数可理解为法则和规律,人与宇宙息息相关,宇宙所有的信息都在人身上,宇宙的法则和规律也体现在人身上,究其根本,人由大道化生,只是人欲太重远离天道而失去了联系,法天则地,持中守正,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知天命。

帝尧帝舜通天道,上溯三皇五帝通天道,下追诸子百家通天道,孟子守正、墨子兼爱、杨子为我、庄子逍遥、礼法止恶、兵家止戈……目的在于不放纵人无穷无尽的欲望而回归天道。

孟子跟诸子不同的地方,尽说王道,王者,通天地人,浩然正气在身,孔子跟诸子不同的地方,雍容中和,承上启下,上承天道,下寓教化,上启三代,下化万世。

尧舜之道,儒学教化,现实操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如意,有几个人认同?认同的人又有几个人身体力行?现实主义的做法,认识到人性之恶,礼法治国成为主流,汉朝之后再异化为愚民工具,现实主义到庸俗,这样比较起来,三代之学、先秦诸子显得纯粹、大气、厚重、清明。

以经解经,以先秦经典为主可以还原先民的精神和境界,更重要的是,先秦经典都是实学,在体认大道的基础上提出各自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以致用,用先人的智慧启发自己的智慧,坦然面对人生,解决问题。

没有身体力行,都是空中楼阁,中国学问从来不是说的,都是实践体会出来的。读书的落脚点还是为了好好活着,过平安健康愉悦的生活,人活得不自主不自在由于贪婪自私。

读书明理,纠正恶习,打开视野,放大格局,诸子的探索,哪种方法更好,历史自有公论,对于修身来说,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只是方向不要错,贵通天下之志,不要越活越小,不要阴私我慢,不要挂羊头卖狗肉。

经典读多了也会发现,我们文明有条主线,回归天道,有实质所指,只是不明说而已,人欲好像监狱,关在其中难以明白天清地明。

诸子没有过多描述美好的愿景,庄子嬉笑怒骂,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孟子说,为天吏做天民,彼岸不在远处,在于心如不如道。

明白我们的文化,我们才懂得人活着的意义不是仅仅在吃饭睡觉,有责任和使命所在,多读我们的历史,关注时事,自然而然爱国,跟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一身正气,多看看我们的环境,关注天时,自然而然活在天地当中,人离不开自然好像鱼离不开水。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本,不反对世界其他文明任何思想,吸收任何外来文化,先打好自己文化的根基,根基从学习和修身开始。

懒是人生一大病,日课是自我督促自我成长自省自律的方法,目的在于自立自强,人受环境非常大,一不自强就沦为下流,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要么被环境同化,要么进德修业。我们都有体会,开始做起来觉得容易,坚持起来特别难,这是习气,改变习气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持之以恒行动改变,改变不止是形式,还在改变旧的思维行为模式,这个更不容易,明确自己目标和反省非常重要,好像开车一样,看路调整,人无完人,在世的日子,都是知错改错的日子。

有一天完美了,要么是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要么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人在途中,还如开车一样,方向没变,一路向前,总有不同的风景等着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斗转星移
后一篇:博施备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