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诚
(2018-09-04 16:03:58)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浩然正气 |
关注时局,会发现社会风起云涌,波涛翻滚,社会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祥和。
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理所当然地认为凡事应该平等公正,这是错觉。随着阅历的增加,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中外古今,还没有真正出现我们认为的理想社会。
如果假装看不到,这是鸵鸟政策,逃避还是因为内心不愿接受各种残酷的现实,心中有各种不切实际的愿望。
有美好的愿望可以成为脚踏实地的梦想,如果本着美好的愿望合理化很多原本不合理不合情的事实,那是自欺欺人。
知道路难走,面对事实不躲,碰到事情坦然面对,能战战兢兢脚踏实地,这是人生。
有这样的态度,很多事没必要完美化,也没必要神秘化,“修辞立其诚”,本着良心说话,本着良知做事,立自己的诚,诚者自成。
《周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碾人之辞多。善诬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谎言再真实终究是谎言,时间会揭示一切真相。
真诚就少了很多主观,主观不是事实不是常态,人人可以认识的道理,叫常理,真相建立在常识之上,人人都可以走的路叫常路,践行建立在常路之上。
关注时局,还会发现信息庞杂,每天都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咨询,什么声音都有。
我们看各类文章,除了看内容,还可以看发言者的立场、态度和格局。
这种立场、态度和格局是人的预设,人都是在预设的前提下说话做事,从信息中能看到各种别人的各种预设也能看到自己的各种预设,会发现人生真的很有趣,人如果不是真正的超脱,不是活在肉体上,就是活在情绪和执念上。
我们是文化的立场,智不危身,义不讪上,说话做事注意中和,《系辞上》:“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居其室,出其肓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修辞可立诚,用中可平和。
各种人和事都是自己的磨刀石,说法也只是别人的说法 ,如果要进一步的清楚和明晰,最好到生活中调查和实践,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实践出真知,失去实践的勇气,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是想象,如果有疑问,不如存疑,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践行,求证多了,也就有了贴近事实的认识。
再进一步,如何解读信息是一种素养,姑且叫做学养。
学养决定了我们的思考,系统化的学习扩大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容量,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对于复杂的信息和繁杂的事物有深刻的洞察和把握。
学养从经典中来,经典经过时间的考验,有足够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能穿透各种纷杂的信息看到事实。
学养不是为了虚名,多少人赞扬之类,而是在各种信息中找到规律,发现背后的真相,这种能力可以叫格物致知。
有格致的能力,可以坦然面对各种邪说,不被迷惑,不被动摇,可以坦然面对各种诱惑,笃行信道,自强不息。
当一个人无法面对现实博弈的激烈和残酷时,往往选择麻醉自己,低级一点是沉溺黄赌毒,社会设计各种产品让我们沉迷于此,人性的弱点被纵容与养大,伤身伤心是大家熟知的事。
中级一点是文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电影电视,满足了浅层次的感官需求,轻度无可厚非,重度则是麻醉药,这是不能面对现实的情绪反应,合理化各种低级趣味,大量感官刺激节目或内容让大家无暇思考事实和真相,沉迷其中丧失意志,暂时忘掉现实中的失落和失意。
博学而不明理,想象而不踏实,不知不觉,我们可能都是含着奶嘴长不大的大人,没有自己的志向,没有自己的精神。
高级一点是宗教,利用人性懒惰和傲慢的特点,设计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看上去非常美好,听起来非常有理,戴着与世无争、慈悲普渡的面具,内心其实精明算计,自高自大,高尚的说辞变成另外一种高级奶嘴,掩饰内心的逃避,或者满足想象中的心安,充满了情绪和偏见。
这种高级奶嘴不能离开嘴巴,不容别人半点质疑,甚至接受不了一点点心平气和的讨论,触碰到了一点点,好像黑社会老大的恐吓和街上泼妇的谩骂就来了。
准确地说,这已经不是宗教,成为一种满足私欲的工具,每个宗教的起源都是反抗当时不合理的社会,每个大德都是说出真相的智者,面对现实的实践者,而不是沉迷心灵说教和精致的生活。
讨论的不是那种宗教的问题,普遍的现象,反省是预防各种麻醉的保护方式。
面对现实,修身齐家是重点,不逃避不抱怨,理性客观的角度看时事能打开我们的胸怀,借鉴古人的智慧能启发我们的智慧解决现实的问题。
保持平常心,冷静耐心,在生活中做到通情达理,慢慢也就有了修养。
看似平常却要有反省的能力,不消极,还在路上走,只有真正落实到行动的反思才有意义。
如果格局再大,社会也需要这种反省能力,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反思,最后都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肮脏龌龊还装得像模像样。
我们的社会,严重缺乏安全感,每个人都以为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没有底线的赚钱,人变得极端自私,越自私越贪婪,越贪婪越害怕失去,这种状态就算有钱也不是幸福的状态。
最可怜的人却目中无人,然后精致到用高高在上的口号算计别人,真正为别人做点什么,一点也没有,许多慈善只是不择手段赎罪的心理安慰罢了,严重的还拿这些谋名谋利。
各种各样的修行,如果没有反省的能力只是逃避一下的自我催眠,如果不小心,还可能中了别人为你设计的各种圈套。
自觉不自觉合同交换,到这步的人很悲催,扰乱身心,家庭四分五裂,严重的死后不得安宁,一代代子孙在接班,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
《大学》引用《秦誓》的一段话:“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殽之战,秦国被晋国打败,全军覆没,三位元帅被俘,秦穆公后悔没有听取蹇叔不要出兵的建议,于是有了这篇《秦誓》,《秦誓》是《尚书》最后一篇,强调自省,个人犯错需要自省,集体犯错也要自省。
《易》重无悔,读《易经》在明白天道然后处事做人无过错,无过错也无后悔。
《书》重有悔,读《春秋》在明白过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