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2018-10-13 15:38:22)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论语·为政》有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以德,说的是以德治国的传统,主张德政教化,强调道德对政治的主导作用,问题在为何治国以德,历代注家从无为来解释。
何晏《集解》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拱之。”唐朝编纂的《论语正义》说:“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淳德不散,无为而清,则政善矣。”人君无为而治才能以德服众。
粗看这些注释有陈词滥调的感觉,不仅仅是《论语》的注释,几千年来所有的注释甚至是文章都围绕这些地方作各方面的解说。
关键什么是无为?无为,解释为消极等待毫不作为肯定背离事实,无论后人怎么想象古人如何白痴也不至于把无为解释为什么都不做的懒汉作风。
比较信得过的解释,无为不是人为主观地乱作为妄作为,顺着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做事,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另外一种解释,虚无在为,在是进行时,生生不息的状态,虚无生万物无时无刻无处不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无形无相,无声无息,不可触摸,不可见闻,道又生育万物,天地万物都为道所生为道所养。
这是《道德经》的话,《中庸》说天道生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说天道无为:“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礼记·哀公问》有一段直接说天道: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天道无始无终,生生不已,无为而为,化生之后诚而能明。
印象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和君臣伦理不会说天道,这是误解。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不是不懂性与天道,太史公感叹:“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不是不谈,是难谈,没有足够的智慧难以洞察天地人间阴阳变化,没有洞达阴阳的根基不可能谈天性和天命。
孔子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估计只有中人之上才有可能直接听到关于性与天道的内容,夫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面对大众,真谈的时候估计也只能从各种人事的体会来谈。
儒家重人道,根据天道而建立人道,《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关于太一的说法众说纷纭,从天道来看,大道无为,道之所生为一,太是最早最先的意思,太一是最早最先的一点源头,某种意义上道与一同体,无形无名无始无终为道,有形有名生生不息则为一,古人的话,“道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诸如此类的论述很多,荀子论礼也归于无为,《《荀子》多处提到了“无为”,有一处是:“无小,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有处是:“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两度提到了太一,一说:“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夫是之谓大隆”;一说:“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姣。故至备,情文倶尽。其次,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
“复情以归太一”,太一为道,儒家是讲天道的,《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法天的思想十分常见。如此看,儒家的学问是先要在天地万物中体会到“天行健”的真实含蕴,再从人事上做到自强不息。如果只是从人事上强调自强不息,格局从天道落到人道,好一点,天道的自强不息变成人事上的自理自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私心私欲慢慢理解自强,天道的自强不息演变成人设的自狂自大,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易经》是描述天道演绎天道的书,《易传》如此描述易的发源:“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易经》用易来描述天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脱离天道的解释,易没有思考,不会作为不会动,呆着不动有所感应便能知道天下之事。从天道上看,非常容易解释也非常容易理解,一是描述天道的状态;二是圣人探颐索隐洞见体证到大道总结了这几句话,这句话先贤求证天道的精神和境界。
无思无为的状态,夫子的描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没有主观臆测,没有绝对肯定,没有拘泥固执,没有自以为是。《道德经》中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大道无形无象,破各种相才能进入真实的大道。不过,天道高远,先贤用大家听得懂能体会到的语言来描述天道罢了,如果执着于人道的解释,理解起来起码不完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众所周知,《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於道,无为言言,而通乎德。”
道家的无为,根源同在天道,无为而无不为,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自然而然做到“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庄子》中也有清静无为的解释:“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在政治中的应用则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用大道无为的思想和方式治理国家。
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无为区别在体认和方式不同,道家做到道法自然的真正无为,儒家带有更多的人文色彩,荀子直接说道家“弊于天而不知人”,采用比较现实的做法用在政治管理方面。
不同理解另当别论,事实上,诸子百家都言大道,大家有共同的认识,无为而治合乎天地之道,儒家顺应天道而治理人道,主张从人道做起而达致天道。我们的文明有一条明显的主线,先人发现和把握了自然和社会规律,道法自然,天道是各家归宿,只是各家体证和实践不同,各家内部又有不同的体证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