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三)
(2018-07-20 15:43:33)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题外二话 |
各种按摩拍打针刺的方式,可以看作广义上的药,医疗方式的一种。
这种治疗方式一般建立在经络学说上,关于经络,争论非常多,一般的说法,经络是联接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网络,好像一张网一样,经是干线,络是旁支,还有无数条络脉,内联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骨骼肌肉、皮肤毛发,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在这张大网中。
说是网,还有实体管道的意思,经络不是管道,管道还是有形的通道,经络不是实体,现代科学无法证明的存在,虽然在微观层次上对人体结构组成的观察和分析已经深入到细胞乃至分子甚至基因的水平,但始终没有发现支持经络存在的证据。
对于千方百计用科学来证明中医的人来说是一件遗憾的事,对于不太相信科学是丈量世界唯一尺度的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不能证明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文明高度,我们有迥于现代科学的完整体系,我们有非常独到的理法和实践。
有人抱怨不能量化,量化不一定是真实,世上不能量化的东西太多了,量子力学也有测不准原理表明无法对原子进行精确量化,人身与天地一样充满奥秘,一样不能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数字只是真实的模拟,模拟不等同于真实。
在体认的基础上,经络存在的依据是感知,感知不能被量化却可以被实践和疗效支持,如果深研进去还有实际的理法和实践在。
如果因为自己不了解和不理解而认为经络只是古人人体内生理现象的一种模糊粗浅的理解和猜想,或者认为人体经络图只是一种凭感觉猜想出来的图像,不是因为无知就是因为傲慢。
传统的视角,经络以气的形式存在,这种气不是后天的气,为元阳之气,天地之间最精微的物质,道家往往用“炁”这个字来表达。元阳之气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说法,只有修身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体验并描述出来。因为每个人修身程度的不同,这种描述千差万别,描述上也会出现矛盾和模糊的地方,但存在的事实谁也否定不了,只是描述的清晰度和精确度的问题而已。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以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知道其要,一言而终,经络穴位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
在秦汉之前的语境中,用来表达生命深层次探索很少用修心养性这样的词,往往用精气神来,描述,这种描述方式直接对应天地人。
《灵枢·经水》说完十二经水阴阳,说了一句:“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人与天地相参所以为三才之一是因为古人认为人的神来自天,在儒家的语境里叫天命,或者叫天性,不同角度的叙述,那么人之所以有元阳之气,因为人的天性合乎天道。由此,可以窥见古人对天地自然有直接感知和体证,诸子百家如此,中医也如此,视野不止停留在社会和个人上,在天地自然的高度来看人。
在天人之际的角度看经络,经常用河流来比喻,这样的比喻更加切合经络的本质,《灵枢·痈疽篇》说:“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星宿是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传统星官体系;经数是水在地面上流行的经纬度,天人相应有实实在在的对照关系。
这种人身应天地的描述还出现在《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宇宙大天地,人身小天地,天地人息息相关。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中的人人,然后才是社会中的人,古人更多从自然视角来看人,有后人不可企及的观察和体会,精气神、脏腑经络等是描述天地人真实联系的词汇,如果只从社会或者自我的角度看这种描述,南辕北辙,怎么也理解不了古人描述的图景。
人越往后越脱离生存在自然,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后人的理解也越来越偏向社会伦理和个人心理,这是《道德经》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如果人生活在天道中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仁义是失去天道地德后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站在天道的角度,一个崇尚仁义的社会是一个风气颓废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濒现危机的社会;站在仁义的角度,一个崇尚法制的社会是一个风气颓废的社会,是一个不仁不义失去良心的社会。
道家崇尚自然,自然的规律叫做道,对针灸这类疗法有更白的描述和更谨慎的态度:“脉乃与天地万物相应,随气而起,周者反始,故得其数者,因以养性,以知时气至与不也,本有不调者安之。古者圣贤,坐居清静处,自相持脉,视其往来度数至不便,以知四时五行得失,因反知其身盛衰,此所以安国、养身、全形者也,可不慎乎哉!”
【附录】《太平经·灸刺诀第七十四》
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三百六十脉者,应一岁三百六十日,一脉持事,应四时五行而动,出外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于藏,衰盛应四时而动移。有疾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故当治之。
灸者,太阳之精,公正之明也,所以察奸除恶害也;针者,少阴之精也,太白之光,所以用义斩伐也。
治百中百,治十中十,此得天经脉谶书也。实与脉相应,则神为其驱使;治十中九失一,与阴脉相应,精为其驱使;治十中八,人道书也,人意为其使;过此而下,不可以治疾也,反或伤神。甲脉有病反治乙,名为恍惚,不知脉独伤绝。
故欲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名为脉本文,比若书经、道本文也,令众贤围而议其病,或有长于上,或有长于下,三百六十脉,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长而治诀者,以记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解诀者矣。
天道制脉,或外或内,不可尽得而知之也。所治处十十治诀,即是其脉会处也。人有小有大,尺寸不同,度数同等,常以窞穴分理乃应也。道书古今积众,所言各异,名为乱脉也;阳脉不调,反治阴脉,使人被咎,贼伤良民,使人不寿。
脉乃与天地万物相应,随气而起,周者反始,故得其数者,因以养性,以知时气至与不也,本有不调者安之。古者圣贤,坐居清静处,自相持脉,视其往来度数至不便,以知四时五行得失,因反知其身盛衰,此所以安国、养身、全形者也,可不慎乎哉!
人惑随其无数灸刺,伤正脉,皆伤正气,逆四时五行,使有灾异;大人伤大,小人伤小,尽有可动,遥不居其处者,此自然之事也。是故古圣贤重之。圣帝王居其处,候脉行度,以占知六方吉凶,此所谓以近知远,以内知外也,故为神要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