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易之道

(2018-05-28 08:53:25)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浩然正气

读书不在形式上复古,古人有古人的活法,今人有今人的活法,贵在体会经典的精神和境界,求证到一而贯之不易之道,启发自己智慧解决现在的问题。

圣人乐意后人站在他们肩膀上更上一层楼,这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的原因,如果连这点胸怀都没有,圣人不为圣人,只是贪图私利的小人而已。

读书变成学究不是错,过在不大不恢弘,学派功伐异己失去了原来的志向,有的人不读书还好,一读书变成砸书本斤斤计较的小家子气,一读书变成唯唯诺诺畏畏缩缩的窝囊气,读书读到大气,法天则地,有独立的人格,有系统的思想,顶天立地,为国为民,老是满腹经纶小心算计,读书也会读坏人。

文化是精神和境界,不是抄书,读书不在多,实学求真知,有志气和没有志气的区别在于有志气身体力行,读一两本读到身心中来比学富五车舒服,想出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学有所余,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秦经典的文化精神,一而贯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王道则天,这是活学问,诸子学说指向此处。

儒家推崇尧舜禹三代,三代之政,无为而治,“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三代之教,“克明峻德”,能去私欲,明天德,尽人天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帝舜了,从心君的清净无为到治国平天下的无为而治,根本在自己修身不妄为。

《易经》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与天道合一,《中庸》说高明配天,“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人参赞天地之化育。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说文解字》中对天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含义为“颠也”,颠指头顶,“天”字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至高无上,自然最高规则的代名词,天道讲究天地人和,和而不同,而不是物竞天择,同而不和。

“天”字的造字由“大”和“一”组成,得一为大,《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主线,格物致知顺应自然,诚正修身遵循天道。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结果不是你死我亡就是两败俱伤,和而不同,如果不可能做到“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最起码做到平衡,不伤害的前提下,怀着最大的善意尊重别人的立场和态度,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要么自高自大,要么自卑自私。

经典往往用天代表道,《淮南子·缪称训》形容“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天地而无表里,洞同覆盖而无所碍。”道超越现实而又扎根在形形色色的世界。

道不可形容,又不可名状,降本流末,分而言之,有形可体叫做天,有物可状叫做地,混沌无物叫做无极,无为无方叫做太极,空洞无际叫做虚无,原初无生叫做元始,无沾无染叫做清静,真精不二叫做一大,生育万物叫做大造,不偏不倚叫做中和,主宰万物叫做王帝,变化莫测叫做神妙,刚健中正叫做乾,含弘光大叫做坤,无欲无念叫做无心,无心无意叫做无性……

道为天地根本,天地为万物根本,在天地角度看万物,万物为物,用道看天地,天地也是万物。

道非教非派,万物之本,生灵之根,大道流行,宇宙运转自有规律,顺应规律,顺其自然,回归天性。

圣人法天则地依道而行从历数开始,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有史可考,黄帝时作甲子,帝尧时有夏历,“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传说三皇都有历法,伏羲帝有连山历,神农帝有归藏历,天文的研究实践直接应用到人事,“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

干支纪年是阳历,比现在通行的阳历更精微,考虑到星宿对地球的影响,正是阳历概念,确定每年每月每日从何算起;朔是阴历概念,每个月从何算起,传统的历法,朔不纪年,附属于正,阴阳合历。

夏朝以冬至后两个月为正,寅月建正,现在也是寅月为正过春节,商朝以丑月为正,周朝以子月为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道之尽物尽人有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大道升降其中,在人仁义礼智信,诗书礼乐,以经法天,天性扎根其间。

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气运,心态脱离天道开始是气不融洽,慢慢脱离天地滋养而伤害身体。

经是常道,五伦叫五常,天道在人间的五种基本气运,骂人伦常乖谬不知廉耻绝对不是好话,不但没有人性还丧失天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难闻难睹,人在一阴一阳的变化中体会道,外循环金木交并,一阴一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偏向一边则失去平衡。

有仁有义,失去正直的仁人只是乡愿,夫子一方面强调仁,另一方面又骂“乡愿,德之贼”,看似忠厚老实仁人爱物,实际不能明辨是非得过且过,结果昧於事实损害良心,反之,爱憎分明是非清楚容易变成冷漠无情而伤仁。

内循环心肾相交,有礼有智,儒家重礼,用《曲礼》中的话来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者履也,人都有分位,礼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老人家说,不要没大没小,尊老爱幼是个基本常识,为人处世警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越位。

礼的形式随着天道变化而不断变动,一年有春夏秋冬,人事有春夏秋冬,沧海桑田,朝代的变换也是天道循环的表现,每个朝代针对时势对礼仪做出适当的变动,毕竟人通过形式来体会礼的真正精神。

失去精神失去变通的礼变成教条,成为统治者愚民的工具,这样的礼变成“吃人的礼教”, 桎梏人的精神,湮灭人的智慧,反之,有智无礼则失去教养,野蛮不讲道理,唯利是图,诡计多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心过于朴厚需要提倡文化,过于重视文化流于形式需要提倡质朴,“承周文而反之质”,读书学习文饰过了要返回质朴。

读书两大病,一是圣人病,大言不惭,滔滔不绝,沉迷于拯救国家天下忘了自己还在水深火热当中,学会冷眼旁观慈俭不争比什么都重要;二是文人病,虚荣爱面,清高固执,沉迷于文字,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学会脚踏实地平淡朴实比什么都重要。

内循环和外循环是个更大的循坏,外循环依靠内循环而存在,内循环依靠外循环而生存。

天人合一,天下即人身,天地万物依靠天道而存在,人依靠天道万物而生存,最后又回归到天道中去,天道永恒不灭,天地万物只是天道的不同层次的呈现,事事物物人人都在回家的路上,尽己尽人尽物,这是读书明理的方向,也是修于行止的印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心省身
后一篇:平心静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