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归于民

(2018-05-05 14:47:33)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浩然正气

《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打猎的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重要政令),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那么)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听说周文王有一处园林,方圆七十里,究竟是不是真的。

这句话的潜台词,享受荣华富贵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历史上找到了周文王七十里园林的依据,言下之意,遵照历史经验“有囿方四十里”不算大。

孟子一听,天下乌鸦一般黑,齐宣王关心园林之乐,梁惠王关心园林之乐,根本不关心百姓疾苦,关心的是私欲,答了一句,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问,原来圣人都这样享乐,比自己还讲究,七十里算不算大。

孟子说,不算大,老百姓还觉得小。

齐宣王一听,自己园林四十里,老百姓还嫌大,这是怎么回事。

孟子说,问题不在园林的大小,在于老百姓的感受,文王的园林大,割草打柴的可以去,打猎的也可以去,同老百姓一同享用,老百姓认为小是很自然的事。

孟子继续说,刚进齐国边境的时候,问明白了齐国最严重的禁令后才敢入境。听说齐国首都郊外有个大型园林,方圆四十里,谁要是杀害了那里的麋鹿等于犯了杀人罪,进入园林好像进入陷阱一样,他们认为太大也是自然的事。

古代园林的作用跟现在军事演习地方类似,用作练武,平时园林便利归于民,后世变成专供游猎的地方。

奢靡之始,亡国之渐,先帝遗训、大臣奏章每每提及的教训并不能遏制权贵的私欲,几乎每个君主都明白的道理,几乎每个君王都不放弃各种享受,私利盖过公心,,花样翻新,光怪陆离,园林规模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豪华。

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司马相如《上林赋》形容“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

历史记载,上林苑周长340公里,离宫70所,容纳千乘万骑,苑中包罗了长安八条河流,称“长安八水”,仅仅最有名的昆明池周长40公里,烟波浩淼。

在建上林苑之初,东方朔谏阻“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园林的性质不再是讲武之地,成为奢靡享受和游玩的地方。

西汉末年,上林苑遭受战火毁灭,同样著名的还有秦朝阿房宫,隋朝迷楼,宋朝的艮岳,李后主的凤阁龙楼,清朝的颐和园,奢靡生活的最后是败落。

园林只是一种表象,当奢靡的风气成为生活的常态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获得了认同,甚至获得集体的合法性,这个国家已经失去革新和进步的基础。自己赚来的钱喜欢怎么享受就怎么享受,物质攀比,虚荣成风,没有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氛围和精神,国民精神将萎靡不振。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集体、一个家庭、一个人皆如此,即使拥有了万贯家财,没有道德的修养,没有文化的积淀,没有真正立住的根最后是落花流水人不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生不息
后一篇:抟心壹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