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民同乐

(2018-04-25 14:18:24)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浩然正气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於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差不多)乎!”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惭愧),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都)疾首蹙(聚)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打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有一次,孟子的一个学生庄暴来见孟子,谈到齐宣王喜欢音乐,庄暴不知怎么回答齐宣王喜欢音乐究竟好不好。

孟子告诉庄暴,齐宣王喜欢音乐没有什么不好,如果非常喜欢音乐做到与民同乐,齐国的治理就差不多了。

过了几天,孟子见到齐宣王,说起了这件事,齐宣王听了不好意思,非常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只是喜欢听一般流行乐曲,并不是喜欢先王流传下来的正统音乐。

儒家注重礼乐之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这段话看到,乐教是当时一种社会共识和传统,孔子述而不作,许多内容传递的是这种共识和传统,叙述了上古文化,继承了先王道统。

《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音乐的根源在于人心。

感物而动不一定中正平和,“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更大可能是私欲,”,“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有各种的欲望和情感,音乐可以表达,也可以调和欲望和情感的偏差,陶冶人的性情。

和悦的音乐可以正己,可以修身,可以教化百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在提到音乐的时候,往往礼乐并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礼太多则束缚,乐太过则放纵,两者讲究用中之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音乐和社会风气紧密相连,从音乐可以看到社会人心,“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世道太平的音乐安适与欢乐,政治平和;乱世音乐怨恨和愤怒,政治荒唐,国家灭亡以及濒于灭亡时的音乐充满悲哀和愁思,国家分崩离析,百姓困苦无望。

《晏子春秋》有一段乐教的内容: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夫必攻哉此句或作何必夫故哉?”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晏子是孔子同时代的人,晏子依据法典拘留了一个叫虞的人,制作新的音乐诱惑国君,齐景公大怒,诸如诸侯各国的事和各级官吏的事可以插手,怎么管到饮酒听音乐的事。

晏子郑重回答,典雅庄严的音乐消失了,礼仪也就跟着废弃了,礼仪废弃了,政事也就跟着荒废了,政事荒废了,国家也跟着衰亡了,君主的越轨行为对国家不利。

同时举例子,夏桀作东歌南音,商纣作北里之曲,幽王厉王的音乐轻浮粗俗放荡,他们因此灭亡了。

这种共识和传统估计齐宣王也明白,赶快自我检讨,不懂得先王修身教化的音乐,只是喜欢通俗的流行音乐。

孟子是一个有趣的人,没有像晏子一样板起脸孔教训齐宣王听严肃正统的音乐,借机引导齐宣王,一个人单独听音乐和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哪一种享受高。

齐宣王肯定了后者,孟子再问,少数人共同欣赏音乐与多数人共同欣赏音乐,那种更快乐了,齐宣王再次肯定了后者。

孟子抓住了这点,进一步阐述,假如王在自己宫廷奏乐,老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又听到箫笛的声音,却全部觉得痛苦,愁眉苦脸互相议论,国王这样爱好音乐怎么让我们苦到这样的程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东离西散。

假如王在那里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豪华的仪仗,都全部觉得痛苦,愁眉苦脸地互相议论,国王这样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苦到这样的程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东离西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王只图自己快乐而不同大家一同快乐的缘故。

假如老百姓听到了音乐,全都高兴地互相传告,国王应该很健康才有心情奏乐,老百姓看到了打猎,全都高兴地互相传告,国王应该很健康才有心情打猎。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王与民同乐。

读到这里,见到一个可亲可爱活泼泼的孟夫子,儒家也不是一股僵尸味一种死人气,问题在后人,越到后世越是束缚人的思想,越到后世越是异化成愚昧的说教,有君主愚民的内容,民间迷信的踪迹,还有各种庸俗化宗教通过儒家经典贩卖各种私货。

儒家提倡礼,同时也提倡乐,还讲究经权变通,有规矩并未扼杀人洒脱自在的天性,规矩只是保护大众共同利益的大圈,为了自己私利把大圈勒到别人脖子上,慢慢收紧变成让人呼吸不畅的绞刑结,这是腐儒杀人,礼教杀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神武不杀
后一篇:生生不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