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何而生

(2018-04-15 15:08:10)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浩然正气

如果说次第,格物先尽人之性,再尽物之性,后尽己之性。

作为客观对象的研习,中医辩证为尽物之性,然而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形质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中医辩证又为尽人之性。

上工调神,中工调气,下工调身,传统中医建立在反求诸己诚正修身的基础上,中医辩证又是尽己之性。

尽己之性类似西方心理学研究,佛家也着重从心理入手,跟佛家比起来,华夏传统更强调先从社会角度看人,没有完全脱离社会的心理活动,通过合乎天地之道的伦理来规范社会关系进而规范心理,再从自然角度看人,没有完全脱离自然的心理活动,法天则地,学天之高崇,习地之载容,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辩证开方,用药一方面是了解物性,物性本来暗合天地之道,通过研习物性找到自然和谐之道,同时用药也是格心,不完全在服药上,这个过程是辨明物性明白天地自然身心的过程,也是不断磨练自己的过程,好东西都是用心做出来的。

如竹子的端虚有节,诚而能明,柔而能用,与身心有相通之处,这也是用药的法度和原理。这样的格物不一定格到外用上,印证到身心中来,也是实践检验的过程。

无论是尽人之性还是尽物之性都讲究致用,在身心有印证,在生活也有印证,一步一个脚印,不是谁说了算,事实本身会说明格物到了那里。

跟心理学比起来,更加富于心灵的广度和生命的深度,层次非常多。

一是肉体,现代医学建立在生理解剖学上,我们通常说的健康大都围绕肉体指标正常来转。

二是生理上的各种感受,指标正常生理感受不正常这是经常碰到的问题,敏感一点的人,对生理周期有明显的感觉,白天和黑夜都是时间,早睡晚睡睡多少完全不一样,有的人麻木不仁,身体感受力会迟钝很多。

三是情志,情志对身体有直接影响,这是常识又是难以说清楚的一件事,相对来说,女性对情志的感知力更强,情志导致的病也多一点。

四是观念,一个人的三观塑造了一个人,一个群体的三观塑造了一个集体,一个地区的三观塑造了一个民族,观念导致言行,言行影响身体。

知识经济的年代塑造有观念的人,有观念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所认为的事物所认同的东西十分正确,外人不可触犯,哪怕是善意的提醒也是对自我的否认,这样的人成为思想家。

思想家不是病人,最多是孤独寂寞的人,有病的思想家在于觉得自己观念正确同时认为自己所言所行也是正确,神经病的节奏。

神经病的思想家觉得自己观念正确同时觉得别人要跟从这种观念服从这种思想,这是执念的毒害,执念是一种不断复制的病毒,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强烈到渴望成为世界的唯一并不断复制粘贴。

信教的人特别多,跟高尚无关,再高尚的的思想和信仰发展到不顾别人感受的复制粘贴都是恐怖主义活动。

不知不觉被观念侵蚀洗脑的更多,商业社会,人太容易受消费观念影响,不知不觉被塑造成什么都要买点的冲动和自觉,不得不说,营销手段厉害,捕捉人的想法然后去迎合,我们的行为成为不自觉的观念植入。

除了商业,还有很多文化观念,基本都是不自觉植入,如人要自强,弱肉强食的竞争思维,社会非常流行,争于利不及其他,这是一个极端,另外一个极端,人要善良人要大爱,碰到什么都慈悲去了,自己也不努力,一边走路一边感谢仙佛上帝。

驻足前四步,人容易陷入物质主义,用一块冰的眼光来看待水,用一池水的眼界来看待大海,女性往往比男性好,更能发现生命深处的的联系,情感往往是联系万物一个重要纽带,不过也容易陷入到这个纽带,除了这个联系,还有超越情感的关联。

五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的联系感,有这种联系感,人会走出情绪,走出执念,人本来生活在各种关系中,如何与他者相处也是如何与自己相处。

联系感在人与人的感情上特别明显,母子之间、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没有时空距离,更深层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的联系感,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建立在这个联系感之上。

格物建立在联系感上,执着于形体感受很难有格物,执着于情志观念也非常难格物,总在强调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强烈失去联系感只是自己为自己画一个圈还觉得这个圈是世界的唯一。

传统文化起点太高,如果停留在前四步,强调我欲故我在,我情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活在自己构筑的圈子里很难进入。

如果走向欲望,那是以邻为壑的强权,如果走向情感,那是普度世界的圣母,如果走向执念,那是唯我独尊的宗教徒。

第六是在事事物物人人联系之中有个更高更大的“我”存在,《中庸》叫天性,《大学》叫大人,道家叫真人,类似的说法很多。

有更开阔的眼界才有更高的境界,这种视野是建立在整体上来看个体,这个“我”谦和低下,发现渺小又不会轻视渺小,各得其宜,各得其所,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每个生命都平凡无奇,生命的高贵在于生命自身的行止。

第七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这是经典描述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庄子的说法,“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超过社会和自然的存在,没有人说,可能也没办法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惑于欲
后一篇:神武不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