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二郎中
二郎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53
  • 关注人气:1,3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欲不可纵

(2018-04-10 10:28:25)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浩然正气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抑(还是)为采色(彩色)不足视於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开辟)土地,朝秦楚,莅(临)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严重)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违背)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糊涂),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聪颖),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固定产业)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网罗)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赡养)父母,俯足以畜(抚养)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时间)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头发斑白)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自知有大欲望,不好意思说出来,问到了,“王笑而不言”,笑一笑,没有答话。

这时候,孟子直截了当说出齐宣王的欲望,不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不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不是为了艳丽的的彩色不够看,不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不是为了伺候的人不够使唤,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大欲望,扩张领土,增强国力,让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都来朝拜进贡,自己作为天下的盟主,同时安抚四周的蛮夷。

换句话说,兴兵结怨图当霸主,实现个人理想,满足个人欲望,孟子批评说,犹如爬到树上捉鱼,所愿与所行违背,永远达不到。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每一个都有欲望,感物而动谓之欲,“可欲之谓善”,在我们的传统中,可欲而不为欲望所牵,并非绝欲和纵欲两个极端。

《礼记·乐记》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乐记》说,灭天理穷人欲的害处在“人化为物”,人越来堕落,越来越物化,这也是朱子学问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如果望文生义,认为朱子是灭绝人性的变态,不是出于蛊惑,就是出于无知。

 《朱子语类》的一段话,“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灭绝人性,朱子还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灭人欲”指的是去除超出合理范围违背正当需求的欲望,。

“存天理”不离生活,在日常中体悟自然天地之理,朱子用生活的角度来表达事事物物共同之理,饮食和夫妻是生存之需,自然之理,并没有反对,反对的是贪求享受安乐淫秽的人欲。

人伦出自天理,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又说“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人不能体认天地之理,是因为人有超出生存需求的私欲。

齐宣王的理想其实是纵欲,满足了饮食男女,不管百姓死活追求个人权力的巅峰,远远超出生存所需,满足的是高高在上的虚荣心。

这是大多数人所谓的自强自尊,生存保障了,要有更多的钱更大的权利,有了钱可以为所欲为,有了权可以支配别人。

拥有了金钱和地位进一步要求永远掌握金钱和权力,这是很多所谓信仰的根源,一个人的际遇不可强求,寄托于冥冥之中成为迷信,即使人永远掌握了金钱和权力,还会有别的欲望,欲望永无停息,折腾永无休止。

孟子劝说比较艺术,这样的做法很严重,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却没有灾害,以现在的做法满足这样大的欲望,费尽心思去做,祸害在后头。

假如邹国和楚国打仗,楚大邹小,楚国会胜,可以看到小国不可以跟大国为敌,人口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多的国家为敌。

齐国土地虽然大只不过是天下的九分之一,以天下九分之一的力量去跟天下其余力量相抗衡,就好像邹国打楚国一样,不仅失败,失败的结果也很严重。

美国是超级大国,绝对的优势确保不了绝对的霸权,却可能成为葬送大国埋下的炸弹,连续几次战争达不到预期,金融危机来临,政治社会危机接踵而来。

孟子的思路,改革政治,实施仁政,天下归心,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老百姓都愿意来齐国,这是王道政治,孟子用细腻的语言再次描述了这种美好的图景。

历史上,任何大国若想自立都有强大武力为后盾,仅仅日子过得富裕,没有强大的武力保障,国家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随时有亡国之忧,宋朝是一个例子,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另外一个例子,富而不强,是别人宰割与掠夺的刀俎。

有人说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即使看不清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的格局,不明白中国国家安全上的战略困境,至少也记得历史,一百多年来任列强宰割的悲惨经历。

历史的悖论,追求霸权的强大武力往往又是拖垮国家的凶手,战争是一笔经济账,人力物力未必能得起的庞大武装,财政未必负担得起战争庞大的开支,经济与军事不成比例时国家往往瞬间崩塌。

这时候,孟子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有恒产的人才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一个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在穷困中还能保持节操,专心致志奉行下去只有有学有识有志有节的大人才能做到,普通人总是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才可能奉公守法。

孔子的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的话和管子的话意思差不多,看重物质生活条件,并认为只有人民免于冻馁,才谈得上礼仪法度。

先秦时代,文化还没有大的分歧,也没有对人有绝对成为君子大人的要求,有一条主线,思想相通且相辅相成,赏罚不等于法家,空谈不等于儒家,而在侧重点不同,孟子并没有像后世儒生那样空谈心性,只养浩然之气,看到现实,脚踏实地,关心社会,注重民生。

一个英明的领导照顾到百姓的安居乐业,上能赡养父母,下能成家立业,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可以吃饱,经济环境差的时候也不会有饿死流亡的痛苦,在这个基础上施以教化,建设更好的生活。

如果心里欲望大,追求称霸,那么只求国家军事实力,榨取百姓劳动成功,扩充国家武力,结果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经济也走向奔溃。

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的格局完全不同,孟子为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长治久安着想,盼望停止纷争,安居乐业,齐宣王笑而不言,考虑的是称霸的野心,这是王道和霸道的一个区别。

每一个君主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事实上打着圣人的口号满足自己的私欲,儒家的想法和做法,包括被后世严重诟病的理学也没那么极端那么白痴,在有大欲的当权者手里演变成纲常礼教,变成奴役和愚民的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称量权度
后一篇:和实生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