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量权度
(2018-03-29 10:02:56)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浩然正气 |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二)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心动)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复(禀告)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听信)之乎?”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治)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结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古人说话爱引用《诗经》,跟现代人钟情文雅喜欢引用古诗词一样,一方面诗言志,诗文更能表达一种意思和倾向;另一方面,非常现实的状况,不学诗无以言,当时外交活动互相赋诗,通过诗歌的形式抒情言志和表达褒贬,不会吟诗,话听不懂,也没办法答话。
孟子从以羊易牛这件事说出齐宣王是一位有仁术的君主,说是仁术,不是仁心,术是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由近及远,自易及难,扩而充之而成就大仁大义。
齐宣王引用了《诗经》,“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别人有什么心事,我们可以揣摩出来,这样一说,情况的确如此,不是钱的问题,是看到牛发抖的样子有慈悲之念。
齐宣王疑问来了,这是小事,跟王道有什么关系?
孟子用比喻来回答,假如一个人说,两只手可以举起几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眼力可以看到细小的东西却看不见一整车木柴,这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愿做到。
话锋一转,齐宣王对一头牛都能够发慈悲下令不宰杀,对百姓们没有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却没有好好做到,这不是没有能力实行王道,只是不肯按照王道去行。
不为与不能到底有什么区别?孟子回答,假如一个人把泰山挟在腋下跳过北海,这是真的做不到,假如为一个老年人做点小事都没有办法,这是不肯做而不是没有能力。
推行王道并不是像挟泰山跨北海这么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尊重自己的父母长辈,推而广之,同样尊重别人的父母长辈,每个人都爱护自己的子女,推而广之,同样爱护别人的的子女,这样扩而充之,一统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
孟子同样引用《诗经》,意思是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保护天下老百姓就能够保有天下,否则的话,只顾自己的个人私利,最后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保不住。
这样看来,人人都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为圣人,只要由小至大,推己及人,把恩惠推广开去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
古代圣贤所以远超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而已,如果好心足以推及禽兽,百姓却得不到好处,孟子分析,因为没有称量权度。
物有轻重,称一称才知道轻重,物有长短,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世间万物如此,人心也是如此,权衡利弊之后才能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这句话有责备的意思,齐宣王不忍一牛却忍于百姓,爱物多过爱民,如果权度不差,推而广之,王道可推而行之。
权衡也是絜矩之道,怎么度量怎么权衡,然后确实用到身心生活上乃至治国平天下上也不是一时半刻的功夫。
仁政不是迷信,在自我反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去选择哪种方式,为学最怕一个问题,慷慨激昂,胸有成竹,头头是道说自己没有体会没有实践的话,政治也最怕一个问题,空谈理论,疏于行事,不断推出各个措施然后没有一项落地。
孟子此时反问齐宣王,难道动员军队让将士冒着危险和别的国家结怨心里才痛快?
齐宣王有自知之明,“将以求吾所大欲”, 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要满足自己的最大的欲望。
一种是长远之计,共赢的局面,“谋利要谋天下利,留名要留后世名,求名要求万世名”,一种是权宜之计,急功近利,“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不可一世,飞扬跋扈和刚愎自用。
比起其他君主,齐宣王是真小人,伪君子远比真小人可怕,没有自知之明容易成为迷信的伪君子,因为虚伪做作,仁政可以让人疯狂迷信,宗教可以让人疯狂迷信,民主自由也可以让人疯狂迷信,没有称量权度,一种东西轻易变成万能神药包治百病演变成疯狂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