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仇国恨

(2018-03-12 09:03:36)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浩然正气

我们有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传统,在《春秋公羊传》叫大复仇,推举报国仇、雪国耻,先人的荣辱即今人的荣辱,现在的人不要忘记过去的家仇国恨,承担复仇的责任和义务。

同样是报仇雪耻,一种报的是国仇,雪的是国耻,一种报的是私仇,雪的是私耻,事情一样,出发点大不相同。

君父之仇必报,隐公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公羊传》:“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

“臣不讨贼非臣,子不复仇非子”,隐公被弑书薨不书葬,这是因为鲁国臣子未能为君复仇,臣子不为君父复仇失去了作为臣子的资格。

庄公四年“公及齐人狩于郜”,《公羊传》:“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仇狩也,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独于此焉?讥于仇者将壹讥而已。故择其重者而讥焉,莫重乎其与仇狩也。于仇者则曷为将壹讥而已?仇者无时焉可与通,通则为大讥,不可胜讥,故将壹讥而已,其馀从同同。”

鲁庄公与齐襄公一起狩猎,齐襄公被记成了齐人,好像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被齐襄公杀害,齐襄公是鲁庄公的杀父仇人,庄公不仅不报杀父之仇,居然还与仇人狩猎。

《公羊传》的解释,与仇人根本不能这样交往,而鲁庄公多次与齐襄公交往,《公羊传》严加讥斥,没有比跟仇人一起狩猎更为恶劣的了。

还有一件时常被非议的事,中国人喜欢旧事重提,念念不忘以前的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复仇可以百世复仇,念念不忘家仇国恨是一种传统。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公羊传》曰:“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仇也。何仇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春秋时期,纪侯向周夷王进谗言,夷王三年,齐侯被周夷王活活烹杀。齐人哀之,谥为哀公,自哀公开始,传九世到齐襄公,齐襄公出兵灭纪国,为齐哀公报仇。齐襄公是齐桓公的兄长,春秋三传对此事曾有争议,因为当时的风俗是,家仇只论五世,公羊传认为国仇不受世代限制,无论多少世,勿忘国耻。

《公羊传》复仇论中最为特异之处就是主张臣可向君复仇,定公四年,《公羊传》:“曰:‘事君犹事父也,此其为可以复仇奈何?’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

亲有罪被诛杀,臣子是不能寻仇的,但如果父亲无罪受诛杀,其子作为臣子是可以向君主复仇的,并以此支持伍子胥向楚王报杀父之仇。

“君臣以义合”,这是先儒的理念,不是后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儒家强调君臣各有义务,相互尊重才可以维持下去,夫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这样的说法,估计现在的领导也不太喜欢。

孟子不被后世君主喜欢也是因为讲了太多君臣有义,道义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臣子事君是以君主讲道义为前提,君臣关系基于义之上,如果君不讲道义,臣子可以选择弃君而去,甚至奋起反抗。

《孟子·离娄下》说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态度也可见一般。

庄公二十四年“戎侵曹,曹羁出奔陈”,《公羊传》:“曹羁者何?曹大夫也。曹无大夫,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曹羁对曹伯劝谏了三次,曹伯不听,于是弃君而去,曹羁已经仁至义尽,尽到了做臣子的责任,《礼记·曲礼下》说:“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更进一步,君臣关系以义相合,能相合也可以解除。君不义,臣子可以进谏,君大不义,君臣关系解除了,臣子可向君寻仇。

君无罪而杀臣,那是无道昏君,杀这样的无道昏君,不仅不算弑君,甚至是为民除害,意味着赋予了臣子在某种情况下合法弑君的权利,《梁惠王》下篇说到:“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曲礼上》有:“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由此可见,《公羊传》肯定大复仇,先秦儒家对复仇所持的态度基本一致。

有关大复仇,还有两条原则,一是“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子复仇,推刃之道也”,父亲之罪不可杀,子可以复仇,父亲负罪当杀,罪有应得,子不可复仇,如果复仇等于是自杀;二是“复仇不除害”,报仇只是在仇主,不波及仇主子孙有可能成为危害自己的人,反对斩草除根的过分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民惟邦本
后一篇:春分而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