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
(2018-02-13 17:20:03)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浩然正气 |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饥荒),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减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武器)刃既接,弃甲曳(拖)兵而走(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只是)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密)罟(渔网)不入洿(大)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不满)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东周时代,周王室权威下降,周天子相当于联合国秘书长,叫天子没有天子的权力,诸侯多不履行王室义务。
不过,诸侯在名义上仍是周天子臣属,人口可以在列国自由流动,古代一个家族,一个诸侯国,领土多少和人口多少是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诸侯各国,领土越广,百姓越多,实力也越强大,也更有资格在列国间争霸。
战国诸侯的政策,除了鼓励本国人口生育,因为人口可以自由迁徙,还可以用更好的政策和生活来吸引邻国人口迁徙到自己国家来。
领土与人口是一个需要平衡的艺术,领土太广没有足够的人口开发和利用相当于荒凉之地,领土太少人口太多会造成生存压力和社会危机。
现代中国人最有感受,人太多机会太少,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生育鼓励政策又出台了。
梁惠王认识到领土和人口基数的重要,前瞻性不足,没有真正利惠百姓的政策,没有真正形成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河东河内迁来迁去治标不治本。
这种认同感跟社会发展有关,最根本的的是文化,“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消灭一个国家就要先消灭他的历史,消灭一个民族就要先消灭他的文化。
文化在孟子看来是上古先王的仁政,“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安居乐业敬人爱群是凝聚人心统一认识最好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历史诸多政策,明显有短期和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区别。
梁惠王做的只是短期的加减法,没有利国为民的战略高度,也没有整体的施政策略,典型的短平快,缺少长远战略性眼光。
短期靠政策,长期靠文化,人口多未必带来社会的的发展,移民政策关键不在移民多少,而在社会有无足够的容纳度和开放度融合移民,除了提供丰衣足食的物质条件,还有文化的熔炉和国家的认同。
美国有“美国梦”,美国梦熔化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至于以后能不能继续熔化是个未知数,如果一个国家的立国不是志大谋远,真正的文化立国,开始以利合最后以利分,这是可以预见的结局。
中国梦是王道仁政的大同梦,《礼记》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孟子描述中国梦,“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着眼于短期的社会矛盾缩减或增加人口,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着眼于短期的社会矛盾忽略文化的建设,用环境的恶化和道德的下滑换取暂时的繁荣,海市辰楼,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人才流失外地,人人急功近利,人人唯利是图,离心力越来越大,人口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
梁惠王眼光盯在个人荣辱和利益计较上,少有长远的打算和宏大的格局,孟子看到了弊端,另外一位军事家尉缭子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
《尉缭子》相传为尉缭子与梁惠王晤谈军事的一个记录,对于军事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尉缭子比喻为植物躯干和种子的关系,“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负矣”。
梁惠王喜欢用兵,尉缭子指出,更根本的是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在《治本》中强调“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 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和孟子说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情形一致,梁惠王“用心”的方式并不在国家治理的根本上。
更根本的则是“使民无私”的道德风气,“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为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治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