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五十八)
(2017-08-27 13:57:13)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大学》有精神和境界,也有义理,循序渐进,无论学习和做事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大学》三纲八目是学习的方向和次第,一步一个脚印,急功近利,一步登天真不是古人提倡的学习方法。
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是学习和生活的常态,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进入新领域。
《大学》提出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回答了我们朝哪个方向走的疑惑。
非常像政治教科书,提出建设多少年达到某个建设目标,其实,几千年政治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分别在于,真诚与否,不真诚,就好像各种口号乱飞,实际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真诚,这是本,舍去这个,都是歪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关于诚,那是另外一本经典《中庸》说的,修辞立诚,行事以实,法贵天真。
本是什么?围绕这三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有兴趣真可以思考和体会。
就好像思考,我们读经为了什么?
三纲明明德对应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和修身;亲民对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按内圣外王的划分,明明德是内圣的功夫,亲民是外王的功夫。
日月为明,第一个明是彰显,第二个明是光明的,三个字,大概的意思是彰明光明的德性。
那么在,这句话有几个潜台词。
一是光明的德性本自具足,自己本来是光明正大的;
二是德性是光明的,被污染了才需要彰明;
三是彰明自身德性的过程是自己不断走向光明的过程。
在《中庸》表达是另外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用了另外一个“性”来表达。德者得也,天命给你的那个东西你得到了是“性”,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表达。
德的本字“悳”,正直为有德之人,诚有诚直,两个字可以浑互训,也是一个东西不同表达,直心是道场,跟诚意思是一致的,诚多了形而在外的意蕴。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天之道”,《中庸》的这句,非常贴合。
按《大学》的说法,“明明德”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大学》的表达。
在《清静经》这是不断清静的过程,在《心经》,这是不断空的过程。
无论是什么过程,什么方式,终归一点,那是“明”的过程。
那么,我们学习强调是学以致用,落实到身心和生活中来,在这个过程,人慢慢会清起来,我们叫清气。
形于外,比如人看起来比较干净比较年轻 ,慢慢喜欢吃素,喜欢跟比较清新的人在一起……甚至体现到很多细节中。
《论语》章节中呈现这种细节,细节知道真相。
亲民对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比较大了,我们可以落地的在修身齐家,实实在在的,在我们这里主要是修身和齐家的呈现。
修身不仅仅是个形容词,实实在在改变自身气质。
在《大学》理,诚意正心之后就是修身,一方面是身心不二,心意改变了,身体随着改变,这在中医能求证印证的事,其实,看病到了高阶也是这样看病的,上工调神。
另一方面我们比较忽略的,在身体上端正自己是古代小学的内容,行走住卧等生活习惯都已经养成了。
比如古代的射,就讲正身的基本功,身正了才射得好。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在《大学》里,大人之学,更强调德润身,更强调诚正修身,这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得一为大。
明明德和亲民到一定程度,会止于至善,这是最高的成就。
至善不是在善恶两分的善,那是超越了善恶的善。
修身和齐家,了解对方的身体和家庭状况,通过格物,大概知道一个人的状态如何。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在“明明德” 看他人是致用,反求诸己,自知自明才是格物的出发点。
八纲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前面得多,我们的文化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格物致知,这是传统学问基本功训练,有了这个基本功也就有了术,而且天下无物不可以格。
格物致知,抛开我们的成见,回到天地万物本身,也是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没有这种方式,我们无法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在《易经》中。
格物致知,合乎天地自然之后是诚意正心,这是学问的方向,走向内心的学问。
走向内心的第一步,诚,《中庸》的心法,也就是诚。离开这个,谈什么都是假的,根本做不到心口如一,言行如一,人的思考和行为不一的状况就是分裂,阴私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