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五十七)
(2017-08-27 13:54:50)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中医教育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我们的学习容易有太多的急躁不安与不切实际,知书达理是一方面,实践出真知是另外一方面,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面,只是读到书面上,而没有体现到身心生活中来,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肯定会出现,此为不诚。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天之道”,诚有诚直,直心是道场,正直为有德之人。
信,最原始的含义是相符,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符有兵符,兵符是手无兵权的人与他人信息一致的方式,相合为符。
这种相符体现在心意——身体——家庭——社会——国家——地理——天下——万事万物的同构性,用诚信的表达则是心意会呈现到身体家庭,社会国家和天地万物上,通过外在事物的格致知道心意的状态。
经纬天地,经在古人眼里是亘古不变的常理。
只是,到了后来,不知有敬,没有恭敬之心读经,表现形式就是将经书等同于其他书籍。
恭敬心起来时候,不用人教,会放在最好的地方,这是自然而然的言行,慢慢读,真会体会到经典跟其他书真的不一样,不建议追求解释之类,后世的解释大都矮化甚至丑化经典的位置。
现代学术标新立异,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不要说读经有所得,语不惊人死不休,跟学习和受用关系不大。
如果有读经的原则,一是不抱任何功利目的的读经,感受先贤的精神和境界;二是读之有敬,读之有恒,有兴趣依文解义,行有所得,不断践行。
读经明志,读经养气,最需要恒心和耐心,“人而无恒,不知其可也。”孔夫子近乎骂人的话,连恒心都没有,不要说读书和读经,大致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品质。
真正读到火候,反复品味把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的诗,读来有另外一种味道。
读经,非是学佛修道,而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退而修身养性,进而安居乐业。
这是牢牢记住的话,其实,也是古人的规矩。
好名者必作伪,动辄高大上的装饰容易让人变得虚伪不实,眼高手低者多,都是在嘴巴上跑火车,于人于己都没好处。
更现实的是,动辄说自己是学佛修道的,不小心真会招来灾祸,没有足够的资粮,轻则身体有病,重则背运倒霉。
一般建议读四书五经,或者比较基本打基础的经典,这是我们的“退步原来是向前”。
读经合于经典的精神和境界,学以致用,合到身心生活中,做到理通事顺。理通事顺一个基本表现,在平日生活中有驾驭自己性情的能力。
有发现自己情绪和执念的能力,也有发现到之后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排解,保持平和和从容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