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与中医(五十三)

(2017-05-01 22:58:36)
标签:

健康

教育

文化

杂谈

中医

分类: 文化与中医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长在枫树下的猪苓跟长在松树下的茯苓有很大的区别,茯苓有松树的气质,猪苓有枫树的气质。

枫树相对松树少了那股挺起脊梁面对各种环境的精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枫树得秋气而偏阴,《玉揪药解》说猪苓“渗利泄水,较之茯苓更捷”,得秋降之力,向下泄的力量更足,相对茯苓来说,少了正而能化之性情。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孟母三迁不是没有道理,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品性。

长在松树上的松子松子被称为“果中仙品”,传说古代修行高人不食人间烟火,喜欢吃松子,估计其他食物浊而杂,松安脾充饥,重要的是芳香化浊,化掉身上污浊不堪之气。

民间草医用松节治疗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肿痛,植物的关节走人体的关节,松节具松正之气入药走人体的关节,祛风燥湿;舒筋通络。

跟松节一样,松脂也可祛风除湿去痹,植物的脂犹如人体的血液津液,用来治疗人体因为气血不通畅而引起的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湿火所化之病。

松为君子,君子可远观不可亵玩,药用的松节和松脂必蒸炼得法,就好像跟君子交必进退有度,松子收涩不及而滋润过之,食多不化反而滑气。

一味中药好像一个人,有自己的性情,有自己长短,没有无缘无故的物用,万事万物后面有广阔的世界。

学习辩证,那是我们跟身心的对话,学习方药,那是我们跟自然的对话,我们看病,那是我们跟大众的对话。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辩证背后有奥秘,方药背后有理法,就如科技后面都有原理,软件后面有编程,后世子孙要么走入玄谈,所言所说往往不落实际,要么忘记理法,变成经验的累积,偶尔中病,视作秘方。

最初的时候,中医跟任何技术一样,首先有基本的原理和规律,然后有反复的验证。中医的没落也如科学,科技不断应用,寻根问底接近真实的科学精神不是每个人都有。

假如有一天,顶尖科学家都远去了,只剩下应用层面的科技,科学的命运估计会跟中医差不多。

教科书有中药学方剂学,性味归经,配伍功效,临床经验,疑惑的是中药跟方剂分开了,中药方剂又跟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分开了,公说公的理,婆说婆得理,本来一个整体理法方药分成不同板块。

更加令人疑惑的是,中药含有某种成分,某种成分对某种病有什么作用,在中医看来,这不是中医,这是西医,虽然用中药。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没有具体说药方,更多的收获是,一本书就好像一本地图,从这本书里面读出人体地图。

《神农本草经》犹如天书,只说药用,这就好像一道应用题,只告诉答案,没有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

没有写思路和过程,一种可能是古人刻字不容易,学富五车也是几本书,带起来不容易,寥寥几句言简意赅起到提示作用。

另外一种可能思路和过程在当时是常识,大家耳熟能详,驾轻就熟,也就没必要详写,直接提出结果让大家思考体会就行了。

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古时的大儒对于中医都多有了解并有很深的造诣,“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思路一致,方法无异,只是应用的领域不同。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医大多也是饱读儒书之人,从小到大读四书五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最基础的训练,就如我们基础教育掌握各种学科一样,是走入社会的基本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