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五十四)
(2017-05-03 10:51:19)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想到中医,想当然认为文化无用,技术万能,想到中医,想当然认为中医就是针灸按摩,把脉开方。
就如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果子,不和其他人一样去采摘的王戎一样,越来越想探索中医后面隐藏的联系,分别的是王戎那时候七岁,我们已经渐渐生硬和死板。
习医的次序,最开始是理法方药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医理和医法,望闻问切,辩证开方,这是最讲技术的时候。
中医又不仅仅是技术,或者说,中医从来都是建立在文化之上的应用之学,医有医道,探索身心,合于天地,师法自然。
进一步,熟谙阴阳五行,明白相生相克,功到自然成,万事皆法,万物皆药。这时候,考验一个人的基本功的时候来了。
基本功在四书五经,辩证不精源于格物致知基础太差,医法不效源于修身治学的功底太烂,如果不仅仅满足于中医饭碗,向前一步,难就难在文化底蕴的积淀。
科学有违禁物品,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毒性、强酸碱性和放射性挥发性的各种危险物品。
人体至精至微,中医至精至微,人命关天,中医也有很多禁区,《黄帝内经》有医理,应用讲得极少,《神农本草经》有药物,应用也讲得极少,《伤寒杂病论》有方药,医理药用极少。
除了大家都懂的常识,或者留给好学精思之人一个个考题,第三种可能,中医危险,明白一分危险一分,明物理,懂化学,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如果动了私心歪念,用违禁物品害人也是非常容易的事。
层层设禁,专业管理是个方法,谁也不希望违禁物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对于讲究精诚的术数,诚意正心,遵道守德是更根本更重要的方式,谁也不希望至精至微之学落入粗浅劣工之手。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药,看药如看人,用药如用兵。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
通明先生《本草经集注》:
“大书分为七上药一百廿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廿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廿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上品应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行王道,中正平和,处后持长,讲究长远养成之功;中品应人好像德才兼备以才为先行人道,将心比心,礼尚往来,讲究居正养生之力;下品应地,好像德才兼备有才少德行霸道,性情刚烈,行事极端,讲究建功立业之事,功成一时,可能遗害千秋。
《四圣心源》喜用茯苓,茯苓在本草列为上品,得松树之正,行化气之功,在中土用力注重长久之计万全之策。
论化痰去饮之功比不上半夏,生半夏化痰快,有毒居下品,危难之时急用情有可原,常用则有霸道建功留祸的遗害。
如果执着“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服后瘥”则可能连霸道都不是,变成厚黑,脸厚如城墙,心黑如煤炭,心浮气躁,唯利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