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五十一)
(2017-04-28 13:48:48)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茯苓的性情,格来格去,千言万语不及隐痷先生一句话。
古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做学问,一句话用一辈子的血汗来浇灌,读起来回肠荡气。每当这个时候,总会赞叹先人精诚之心,也感叹我们的浮躁不实。
我们从小喜欢造句,生捏死造,非常多的时候,还喜欢沉迷在自己的认知,带着各种色彩来理解古人。
最常见的是鸡汤式读法,佛经读不下去打坐念佛,满口佛法,一嘴玄乎,五经读不进去读四书,四书读不进去读阳明先生心学,心学用心血浇注,我们用口水灌满,圣人满街走古已有之,今天的我们更肆意。
另外一种是鸡血式读法,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仁人志士成了心狠手辣之辈,心平气和变心潮澎湃,手捧国学可以各种成功。更实用的是,各种术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大者有名,小者有利,行业有行业的标准,术法有术法的底线,脱缰的野马最容易掉悬崖。
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的路上,学修并举,读有字之书,读无字天书,涵育自己的学养,修自心之诚,修自身之德,培育自己的修养。
许多人自比六祖不读书,六祖说法度上上根之人,我们自认为上上根,六祖读无字天书,所说之法为“坛经”,祖师这么多,能称得上经也是六祖一人,经者经天纬地之经。
“从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读书从来是接近事实了解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没有学养,修养走不远。
没有修养,学养只剩下知识,传统学问的学习往往是知行合一的学习,书本并不能承载所有的学问,领会弦外之音,体会先人的精神和境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用到身心生活中来才是真学问。
有字之书易读,无字之书难读,古人看人看物看事,格局特别大,经常放到天地之间来看。
“三才者,天地人”,药生天地之间,天生四气,地生五味,药有四气五味。
人生天地之间,人与天地相参,三者有其一,尧帝告诉舜帝,“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人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气最全,天生万物以养人,“受谷者浊,受气着清”,人食得气最足之五谷繁衍生息,人生病气有所偏,用药之四气五味一补偏救弊,天地万物与人身一一对应,同呼吸,共命运。
接着尧帝又叮嘱了一句,“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如果没有做好天子的本分,天命到此为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没有做好,天命到此为止,人没有修诚养正,天命也到此为止。
格物致知的“知”是一种本能,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女子怀孕了喜欢吃酸,身体需要什么东西就会喜欢什么,人本能地寻取身体需要的东西。
这是人的自然本能,《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跟着荀子说了一段跟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一样的话,“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
心外求物,无穷无尽,死了还不知怎么回事,诸子百家,都会归到诚意正心中来,走精诚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一辈子的事。特别是人命关天的中医,慎之又慎,话不可乱说,药不可乱用。
神农尝百草并不是浅尝辄止,拿着药送到嘴里品尝一下百草的味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圣人之所以为圣,更接近天地,更合乎自然,把万事万物放到格局更大的天地中体会求证,比常人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这种尝需要人的感知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格物致知的“知”格局特别大,与天地接近,与自然灵动,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人为的粉饰。
对惫懒的我们来说,谦恭自省,虚心学习,反思我们的不足,全面了解我们的文化,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最实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