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四十九)
(2017-03-27 09:19:18)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不是读过《孙子兵法》的人都能当将军,也不是读过《孙子兵法》的将军都是好将军。
岳武穆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样的兵法,有纸上谈兵,也有百战百胜,读书只是最初的一步,运用是最重要的一步。
格物也一样,格物高下跟格局有关,格局越大越得心应手,也越接近事实。古人的思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存乎一心,只有诚意正心格局才大。
格物参于天地,我心为法,格物高下跟格物方法有关,类象方法很多,五行类象、八卦类象、天干地支类象……,每种类象又有不同格物系统。类象格物还有有精致细微的区分,同一种东西,每个人感受不一样,类象也不一样,类象一样,格物也有不同的系统,同一个系统也有不同的思路。
格物无所不包,天文地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人物器具都是格物的对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越熟悉某个领域格得越熟练,也越接近事实。
格物讲经世致用,起码学以致用,以诚意正心为方向,经得起事实的考验,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读书可以改变器宇,《大学》叫“修身”。
修养身心不是自高自大夸夸其谈,不止陶冶情操慷慨意志,格物致知,有学有问,择善而交;诚意正心,有学有修,远离虚谈,时时检束身心,处处反省言行。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来,落实到一生一心中来。
夫子的话,《荀子》做了完整的解释: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 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君子做学问,听之在耳,落之在心,脚踏实地,融会贯通,最后体现在手足身体中,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效法的榜样。
这种转变用一个字叫“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是不知不觉春风化雨般的变化过程。
如此看,运化是不知不觉地运动变化,文化和教化也是不知不觉作用到身心生活中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系无声”。
唐朝有一本奇书叫《化书》,专说各种化,讲化化无间,如环之无穷。
人能化,天地万物也能化,小的蛇化为龟,雀化为蛤,有情之物化成无情之石头草木,无情之物化成有情之人和动物,大的移山倒海,一直到生死之化,“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
讲修身,用太虚与道这个角度来看,“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顺任天地的法则发展则由虚生神、生气、生形以致万物而不得变通。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如此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是用天地的法则朝相反的方向走而能形化气、化神、化虚以致万物所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