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四十七)
(2017-03-17 10:13:38)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古人形容一个人状态好,常说 “心君泰然”,心为君主,心不明则身体不康。
还说人贵“涵养生机”,人活一口气,活的是身体一股勃发冲和阳刚之气,也活在身体的“生机”上。
论人亦是,看人的格局和气象,伊川先生说:“盖大贤以下即论才,大贤以上即不论才。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六尺之躯能有多少技艺?人有身,须用才。圣人忘己,更不论才也。”
越到后世,渐渐不能感受古圣先贤的精神和境界,忘掉大格局大气象,越来越喜欢用具体细微的阐述来雕琢先辈,用某一种才艺或者某一个远理远人情的标准来衡量。
到了近代,论及先辈,数典忘祖,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充满一股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的味道。
心君的状态决定一个人的面貌,无精打采,披靡不振,一个人的的身体不会健康,精神境界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的高度,格局低下,志趣卑劣,不可能有所立有所行。
这个角度看,圣贤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圣贤忘己之私利,修学为世,千言无语也是默默与天言。
怎样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怎样的人生走向,在文化上,精神境界就是一个人理解天地人生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医上,精神境界就是一个人理解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站在身体,落到形上,关注针灸按摩开方设药具体而细的方术,站在心上,注重精神,看的是人活天地中的格局和气象。
在天地中,“心有天和”,
“和”字可看做由“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的本义是和谐的意思。
“禾”是五谷的总称,“口“为进食的渠道,民以食为天,养生最基本的形体上的滋养,五谷为养,五谷是最养人的,能和最根本的是有饭吃,养生最根本的是吃到饭。
“和”字的异体为“龢”。 “龠”是乐器,“龠”中有三“口”,“三”是多的意思,多个出气发声之口,众口齐鸣,“亼”为集合,“冊”意指很多乐管依次排列,很多人集合在一起吹乐,“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 。
《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音乐动乎人的内心,乐由中出,穷本知变,达天地之理,通人情之异。
由乐引申出去,内心和乐是“平人”,《内经》的说法,气血调和的人,阴阳调和的人,天地人和的人。
先辈处理事情“以和为贵”,家庭需要和睦,社会需要和谐,人与人相处需要和气,而身体也只有气血调和、阴阳平和方能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