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四十六)
(2017-03-02 13:36:57)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人的生命有一定限度,中医称之“天年”,《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说“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活120岁是人的天年,老天给一个人的使用年限,按这种标准,我们都是不尽天年之人。
不能享尽“天年”原因在不知休止耗费心神肾精,就好像人类在地球不断耗费不可再生资源一样,内循环和外循环没有良性的互动。
我们习惯用利用,甚至榨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地球,看我们周围的食物,我们也会用同样的目光榨取我们的身心,画地为牢,自己画一个圈子耗散生命。
圈子是自己画的,“我欲故我在”,我们用我们的欲望画了一个圈,“我思故我在”,我们用自以为是的思考为自己画了一个圈。
中土轴枢,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根在中土的运转,脾主思,思考只是人的工具,人用工具固可,人被工具束缚也成了工具的工具,自我迷失,谁是主人,我们慢慢分不清。
“头者精明之府”, 分不清,耗完内循环的有限资源,内循环烧到最后就是烧脑,妄想满脑,入水进油。
学习有利有弊,如果没有方向,对身心来说弊大于利,《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荀子》有详细的解释: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 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 禽犊。”
口耳之间四寸,读书都为稻粱谋,口耳之学是嘴炮文棍的方式,读书明理,诚意正心,学以美身,经世致用为智慧之学。
“大”加一个四方框变成“因”,本来顶天立地得“一”之人限制住了就有莫名其妙的“因”,自然有了“果”。
用佛陀的语言描述,这是业力,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框住自己,佛陀说这是无明,自己也发觉不到的自我限制自我沦陷。
佛陀很慈悲地教诲我们反思自己自我限制自我沦陷的心性,教诲我们做一个觉悟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一定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生出来的。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教我们虚心,虚则灵,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人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孔子则说仁者寿,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能长寿尽其天年。
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修炼,相信祖传的秘方,相信体检的数据,相信昂贵的手术,还不如相信自己,自身具足自我循环自我调节的能力,自身具足健康安乐的种子。
唯仁者、虚其心者,养心者享尽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