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三十八)
(2017-02-20 08:59:13)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古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读书时候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边读边断,全文句子断完了,意思也大体明白了。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丶”是在句子与句子的空白处,本来是没有的地方而加“丶”以区分。
“〇”圆圈更为形象,万物都来源于这个“〇”, “〇”的说法很多,各家描述不同,一个图“〇”更为简明了当。
这是真如,空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空又非空,又不是没有,真空妙有,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叙述,佛家又叫空门。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不可思不可议,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遁入空门,八万四千法门归“〇”。
这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也为无极,也是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无极并非什么都没用,“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无不为”,从0到1和—1,此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是阴为道,不是阳为道,孔子说,“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为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
道经百千在描述这样的情形,三千道法归“〇”。
佛家八万四千旁门,道家三百六十外道”,千门万法归“〇”。无论何方何法,都讲清净自心,佛家讲“心无挂碍”,道家讲“清静无为”,法天法地法自然,离不开:
“善养道者,必先养心,善守法者,必当正己。善修身正己者,须当改念。行之本在心,法之本在心,修身之本在念”。
儒家偏向人伦,世间法求证“〇”,《大学》说“大”,得一为大,能得一者,天下可治;《中庸》说“中”,所言所行合乎中道,说“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论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易经》把“〇”叫易,形容“〇“说: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肯定了又否定了具体描述,“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佛陀明明说法49年却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老君“道可道非常道”,最后骑着青牛不知所终。
“〇”尽虚空,一切虚无,一切清净。
“〇”法自然,一切天成,无所有,不可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文章没有“〇”成为一个整体,没有“〇”又读不下去,“〇”看不到摸不着,师法自然,会心处自会读到“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