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三十二)
(2017-01-22 12:43:52)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很多病,特别是慢性病都不是依靠药物能解决的。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要没有生命危险,调整生活习惯和心理行为方式,一般都不会大病。如果稍微有些常识,在发现苗头之前调整,很多病都不是病。
如果是生死的大病,药物更加救不了,更多时候只是尽人事,不过大病绝病之前大都有个征兆:负面情绪好长一段时间。
有时候人生病,是人在撒娇,总算有个理由可以休息休息。
有时候人生病,说难听点也是找存在感,生病了终于有人照顾了终于有人关心了,那不是生病,那是缺少关心缺少爱。
如果药物能解决这些病,世界上也没有这么多医院,也没有这么多医生和病人了。
从养正气的角度,很多病,小病大病慢性病都有一个来源,不善于养。跟我们这个社会氛围有关,总想着奇思妙策去获取更多的东西,平常心就是药,所谓平常就是没有方法,方法就在生活习惯中,吃好睡好心情好。
吃好之后,脾胃就好,那一天不吃饭人就会死,就这么平常,吃了要消化,能吃多少喝多少,没有具体的标准,不浪费,吃得饱,有力有气就可以了。
睡好养心肾,人一睡饱,精神劲也足,皮肤都是水灵灵的,年轻人能熬夜,因为资本足耗得起,很多人的虚火特别厉害,就因为熬夜太过,没有睡好。
心情好更重要,养肝养肺,有人气到肺都炸了,撕心裂肺,有人郁闷到伤肝,心胆俱裂,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病。
开心是一种能力,说养生最后还是自己要学习,要养成,依赖任何一个医生都没用,一个人有志气就活得有干劲,一个人有方向就活得精精神神。
养生就这么简单,简单到不开药,习惯没有养好就去看病那是送钱给医生,命是自己的。
韩非子说了一句针砭时弊的话,同样适合我们的时代: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自古以来,卖棺材的希望多死人,卖药的希望多病人,粮食投机者希望多灾荒,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
医疗商品化,后果就是医疗过度,我们的很多健康观念和方式都是医疗过度。
健康产业永远不嫌病人多,用尽各种方式让别人肾虚肝虚肺虚各种虚,肺病肝病脂肪病各种病,查不到也要找出一种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医学名词,然后各种各样的证明,没病也会吓出一身病。
健康很简单,吃好睡好心情好。
社会如此,我们也没必要抱怨,最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家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