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三十一)
(2017-01-21 10:37:37)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印象中,历史人文除了给生活多点谈资外,实际的用处看不见摸不着。承认点历史人文的用处,多是提高文化品味和自身修养之类的心灵鸡汤。
语文课中,经史子集成了语言文字或者语言文学,出版物中,经史子集归到文学阅读中,或者归到人文素养类。
这种分类给我们一个误解,经史子集只是无病呻吟的谈资,到场引用几句掩饰一下粗鄙,其他,不是文学家大谈文字意境的地方,就是哲学家谈人生道理的地方,看到头疼。
这不是一般的书,每个人都可以读的书,也是每个人可以用功可以受用的书。
事实上,传统文化也成了文学家和哲学家从故纸堆里寻活的工具,谈得头头是道,谈得云里雾里,就是跟我们每个人切身生活没关系。
一个人最初的想法往往是最后的做法。
二十多年前开始喜欢经史子集,始终有一个信念,我们的文化绝对不是码字的文学,我们的传统绝对不是空谈的哲学,可学可修可证,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落叶归根,华夏子孙的根在经典中,没有根,我们学得再多也是浮萍。
文学哲学,后世诸学的分类只是后人的看法,我们的文化饱含对生命终极的关怀,包含诸学而有超越诸学,学以致用,可以实实在在融入到身心中来。
接触过很多传统的东西,后来选择了中医,一方面中医最实在,下可以养生安家,上可以治病救人。
另一方面,中医源于文化,通过习医我们可以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中医和《易经》,儒家和《四圣心源》,道家与《伤寒论》《黄帝内经》,彼此都相融相通。
更重要的是,中医给文化一个验证的地方,学了文化非是嘴上虚说,而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学出实实在在的疗效,身体力行,可以在经典中求证。
没有儒家的素养,学习《四圣心源》开出的方就是没有那个味道,也达不到理想的疗效。就算我们记得太多方太多治疗的方式,治标不治本,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也不可能深入理会书中精意。
没有道家的积淀,《伤寒论》永远是《伤寒论》,开出来的方没有机变,一招半式害人误己,霸狠之力太重少了玄远的味道,更加不要说慈俭不先之德。
《内经》也永远是《内经》,除了搬几句似懂非懂的句子,永远不可能与古医家息息相通,也不能融入自己的血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中医,中医到了后来,只是一种术,一个方法,一个通往我们文化核心的桥梁。清代名医徐大椿自述:
“古者大人之学,将以治天下国家,使无一夫不被其泽,甚者天地位而万物育,斯学者之极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数病,顾此失彼,虽数十里之近,不能兼及。况乎不可治者,有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
如先生的感叹,他一样感叹“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在他们那里,中医任重而小,义精而贱,他们胸怀天下,梦想泽被每一个人,理想是位天地育万物,而不仅仅是医。
透过中医,深深体会每一位医家都是先贤,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呼唤世人,每一位先贤都是大医家,诸子百家是治病的方,四书五经是治病的良方,后世大儒也开了不同的方,二程先生开了“理学”这个方,阳明先生开了“良知”这个方……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医治我们的心。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方的大医家,都是文化的大家。
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大家的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