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三十)
(2017-01-20 13:42:10)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学问的方式,站在旁观者角度做客观理性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去考究问题的来龙去脉。
这样的方式严肃谨慎,细致周全,太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距离感太远,不看白不看,看了也白看。
更加不要提那些为了谋生的堆文砌字,还有不知从哪里来的自高自大,学了也没什么用,还要防止脑子入水,入水还有倒出去的时候,进油则洗也洗不掉。
另外一种学以致用的方式,读书为了解答生活的困惑和生命的疑问,我们不懂才去寻找书本,往往这种书本是经典,经典才能给我们最好的立足点,经典也能给我们最适合的方向,有时候读经典只是解答各种疑问的求证。
大学问家有共同的特点,考证严谨只是一面,书如其人,洋溢着生命的热情,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读这样的书,好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跳跃,悄悄诉说人生的真相。
横渠先生是大学问家,逝世后有个朋友间私下的谥号:明诚夫子,这是说横渠先生的学问德行从“自明诚”而来。
横渠先生说:
“须知自诚明与自明诚者有异。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穷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
这种分法,源于《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源于《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孔子说,学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学之。
按这种分法,“自诚明”是生而知之者,“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到达无息的诚一点也不勉强,自然而然就做到了,也不是靠学问学识想出来的,非常大度,非常从容就至大至天,“诚者,天之道也”。
天生圣人可能有,我们绝对不是,聪颖精深如横渠先生由“自明诚”而来,大多数人都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者。
不碰南墙不回头,碰到迷惑才想着思考,碰到挫折了才找办法,不怕愚笨,可怕的是碰了南墙也不回头。
“自明诚”为“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平常人要走的路,慢慢学习慢慢努力总能到达。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知仁勇,我们可以好学、力行、知耻,这是刻在心里的警醒。
“自明诚”为“致曲,曲能有诚”,不要急,总要在这条路找到天性,人家一下子达到,我们慢慢努力也会达到,达到了都是一样的。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笨鸟先飞总比不飞好,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成功也有进步。
“自明诚”为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道不同不相为谋,朝着自己的方向走,找到适合的方法反反复复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方法,多学多问,扩展视野,打开胸怀,认真思考,明辨是非,老老实实,脚踏实地行去。
从“自诚明”和“自明诚”这个角度看,《大学》“诚意”之“诚”为“自明诚”,神之舍在心,心之舍在意,“意”拆开为心音,坦诚倾听内心的声音,真诚聆听他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