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二十四)
(2017-01-08 13:20:46)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西学东传,翻译是一件大事。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是文字忠实表达原文意思,达是透彻理解原文,在这两个基础上富有文采。
当时翻译西学名词,同一个文化圈另外一个国家日本也在翻译,西方同一个名词有两种不同的译法。
“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 ,严译“玄学”;
“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
“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
“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
“society”, 日译“社会”,而严译 “群学”
……
严复古文修养非常深,通晓先秦两汉散文,熟读唐宋文章,特别对先秦经典情有独钟,把经典里的很多名词直接搬到译文中来。
在他的眼中,只要经典里能够表达原文意思的都放到译文中来,变成译文的一部分。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功转型,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中国每况愈下,国家实力是文化的支撑,没有国家实力,严译也就慢慢消失在后人的视野里,反而日译成为我们的常用词。
假如严复的翻译流传到现在,说到“玄学”,会区分每个时期的玄学,严复的“玄学”肯定不是先秦或魏晋时候的“玄学”,严复的“理学”也不是宋元时候的“理学”,严复的“天演”指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不是《易经》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这个情形同样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佛教源于古印度,为了便于传播,佛经同样要翻译成汉文。跟严复一样,像真谛、鸠摩罗什、玄奘这样的翻译大师,不仅佛法精深,有修有证,汉文化水平也非常高,除了非常难翻译的“音译”,借用了大量传统固有名词,或者依附于原来儒道文化,尤其是借用老子庄子为多。
先秦的“天”和“性”和佛家的“天”和“性”含义不同;
道家的“无为”、“自然”跟佛家的“无为”和“自然”各自有各自的内涵;
道家的“仙”和佛家的“仙”也是不同概念,道家的“仙”,是得道成仙的果位,佛教的“仙”泛指指修行人,当时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
……
甚至具体到内部,各家也有各个说法,各家有各家的定义,各家有各家不同的内涵。
如此并没有反对任何一家的说法,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如果真有对比的话,先清楚各家说法,至少清楚自己学习的那一家的底细。
目标相同,但方式肯定不一样,好像登世界巅峰,有从南面上,有从北面上,方式有相似之处,方法有相同之处,不过路线绝对不同,各有各的路子。
同理,在我们这个时代,学习古人的智慧,还原名词本来的内涵,理解古人的治学背景和思路可能比我们坐在那里想当然更受益。
一锅炖也要知道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炖,不然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不知是中医还是西医,不知是佛是道是儒,通融也要功底和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