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二十五)
(2017-01-09 09:11:50)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我们尽量接近经典的愿意,后世有太多的夹杂,我们也尽量用当时的经典来理解经典。
“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为方格,引申为分类法,可能更接近经典本来的意思,从医命相卜还有《易经》的基本功训练可见这是常识。
熊十力先生说分类法类似于现代科学的分类,仔细对比两种方式,有方向的区别,现代科学分类越分越细,细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专才太多通才太少,格物将万事万物分类统一到一个地方来。
在《易经》是八卦九宫,河图洛书,通过阴阳八卦到六十四卦层层推演,“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在《四圣心源》是五行分类,通过四象轮旋来推演万事万物的内在关系。
格物大概分三种形式。
《中庸》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一是尽己之性,内圣外王,历代大儒都从这里用功,,有主张“主敬穷理”,有主张“先立乎大”,有主张“心之精神为宗”,有主张“致良知”,有主张“经世致用”……
目的在 “尽己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从《大学》学“大”开始,“格至皇天”, “与天地参矣”。
二是尽人之性,儒家“尽人之性”为 “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
《洪范》篇相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 通过武王与箕子对答,说大禹治水有功,上帝予其“洪范九畴”,提到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三是尽物之性,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跟现代科学不同的是,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注重人与万物的联系。
古代一些青铜器、漆器的工艺到现在也没法复制,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在中医来说,“尽物之性”,格身体,用格物的方式了解身体内部运作,格药物,用格物的方式了解药物,格病情,用格物的方法分析和健康有关的一切事物。
朱子说格物,用“穷理”出发,更接近经典的本意: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到“一旦豁然贯通”, 从尽己之性到尽人之性至尽物之性,从内到外看到万事万物之间的同构性,世界好像一颗植物从种子发芽开始不断生长。
然后才深深体会,“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格物致知” 之 “知”能“周乎万物”,能接近“道”,体会到万事万物的同构,体会到万事万事之间本源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