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二十)
(2017-01-03 09:38:14)
标签:
杂谈教育文化中医健康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学数学,乘法口诀是基础中的基础。
学语文,文字也是基础中的基础。
格物是传统文化基础中的基础,通过分门别类的方法,我们能把万事万物归类到同一个系统来。
在《四圣心源》是四象五行系统,先把万事万物分门别类到五种事物,再用四象轮旋去发现这些事物内在的联系。
格物到一定程度,慢慢体会万事万物“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才知道古人所说非虚,都是实实在在的状况。
格物到一定程度,慢慢体会到万事万物背后源头的力量,用“一”这个词来表达这种力量的独一无二,才明白古人说的并不是哲学名词,而是真真实实的境界。
对于接近事物本质的“大道”,根基不同,机缘不同,每个先贤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都有自己一套语言系统。
先生把这种在身体的力量称为“中气”,“中气”是“一”的另外一种表达,万事万物恰如其分的那种分寸感,恰到好处的那种距离感。
在其他医家,“一”多用“正”来表达,止于一为正,得一方有正气。也用“元”来表达,万事万物的开始和起点,身体的源动力。
《说文》说:“元者,始也。”古人习惯把元作为新的开始,现在还有元旦这个说法,也就是第一天的意思,还有一元复始、元气等熟悉的名词。
在理学家眼中,这是“天理”,在阳明先生那里,这是“良知”……
古圣贤在这个层次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我们后世子孙离得太远,远得用轻视甚至用鄙视的目光来看我们的先辈。
一脉相承的是天道,是易道,是一道,也是大道。
在《易经》这个系统是八卦,格到一定程度,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西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横渠先生研习《易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大众是我们兄弟,万物是我们的朋友,每位先辈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体证万事万物的本源。
在政治,那是“统一”, 统一者,统于一,唯能用“一”统者能统一天下。“侯王得一为天下正”。
《尚书》记录古代君王为政言行,说尧帝,“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格的范围上至天地万物,下至人民大众。
《尚书·益稷》“祖考来格”,格的时间追溯到列祖列祖。
《尚书·君诰》“格于皇天”,格的高度到至真至善的天。
《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惟精惟一”是修身之要,也是治国之要。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童叟皆知,忠的本意并非如此,“忠”通“中”,先秦典籍用忠取行为自律,恭谨待人之意。
《忠经》说忠,“一其心之谓也”,跟“惟精惟一”说法一样。
“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各;国一,则万人理。”
或者可以这样认为,这本来是一种从内到外自然而然的高度修养,如果做不到,没有“反求诸己”则成为谋私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