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与中医(十九)

(2017-01-02 22:13:10)
标签:

文化

杂谈

中医

教育

分类: 文化与中医

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看就跟迷信联系起来,也跟算命占卜联系起来。

翻开历史,易经跟玄乎乎腻歪歪的东西真没有什么关系,研习《易经》的都是饱学之士,四书五经必修的功课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功课。

历代大儒都是研习易经的大家,汉代大儒郑玄著《易纬注》,宋代大儒皆是易学大家。

学易也不是为了算算命,关心一下今年运势,占占卜,关注一下街边八卦,整天蝇营狗苟,苟且偷安、贪婪下作。

横渠先生说,“易与君子谋,不与小人谋”。

《易经》是“大人”之书,通过这本书告诉后辈天地之理,跟读任何一位先辈的书一样,学易学的是先辈之精神,与先辈同心,志向远大,敬天重地,济众安人。

《上古天真论》说了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能“把握阴阳、调于四时、和于术数”,以天地为法,与日月同德,形神与道相合,如此方能尽天年。

后世医学大家,延续这种精神,每家有每家的创见。先生也是如此,著有《周易悬解》,离开《易经》,中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本来是易的一部分。

《易经》的“类万物之情”,《内经》的“援物比类”,在《大学》叫“格物”。

格物极为重要,如果要修齐治平,明明德于天下,格物是起点,是根本性的功夫,也是“大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则“致知”不明,更谈不上之后的用功。

可能在先秦,格物致知大家都懂,不用怎么解释,《大学》也就阙了“格物致知”的阐释。

在先秦格物致知是常识,在后世则是学问,以致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东汉郑玄为《大学》作注时,对“格物”解释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非常明显,在经学大师看来,格物也是常识,侧重于格物功夫深到“致知”,感而遂通,格物的时候得心应手,无思无为,简单明了。

对我们来说,这种解释是天书。

司马光说:“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以“捍”和“御”来解释“格”,只有捍御外物之扰,然后才能认识大道。这种三省吾身的思路跟阳明先生近似,说得更直白,“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致知就是致良知。

最为后世广为接受的是朱子的说法,“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格是推究、穷尽的意思,遗憾的是并没有怎么说用什么方式来推究穷尽万事万物之理。

《说文》:“格,木长儿。从木,各声。”格的本字是树高枝长的样子,方格和格子则是这个本字的引申义。

如果把格按方格和格子来理解,就是把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好,这个意思跟“援物比类”和“类万物之情”一样,比较接近经文原义,也符合事实。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原儒》说:“假定万殊之物界为实在,而分门别类穷其理者,是为格物学之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