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妄语之三:体认
(2011-02-25 12:31:16)
标签:
健康 |
分类: 门外妄语 |
西方有哲学,不明白才会去争论,在语言表达上更倾向基于逻辑的分析,具有很大的操作性,中国有天人之学,掌握了了然于胸,更多是跳跃感悟式的体认,偏向基于人日常累积产生的悟性。
在一切向西方看的时代,中国根本没有像样的理论,在所看的批判中,大都诟病于经典的比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明了,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序与操作。
我们有个成语叫“心领神会”,说的是对一种事物不用语言表达而能在心中明白的境界。还有“心知肚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都在讲述修习经典的特性。
西方心领神会的东西不多,我们更倾向于自己的把握,自己的体会,从形而上的体认再发微到形而下各个领域,古人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之糟也存乎一心,不能把经典运用的失败归咎于经典的失败。
一位朋友问,学了六爻的人岂不是都是神仙。笑了笑说,跟学其他东西一样有水平的差异。后来想了想,水平差异在于你体认领会了多少,学中医经典没有保证每个人学了都像扁鹊仲圣一样有高水平的发挥。
在经典的学习中,我们更多是领会先贤说的理,古人都说读书明理,就是为了说这个“理”。“理”很难说清楚。领会了并不能保证本事有多高,最多是“口头禅”,还要在事上去行。佛家就要求悟后起行,自己的理解这个悟是明“理”,明理后还要在生活中实践,这才能站得住脚。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佛陀这样教育我们。俗谚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经典不仅是眼睛的事,还是双脚的事,世间事理要体认。红楼梦有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强调了世间事理体认的重要,它甚至超越了书本的阅读,但我们又不能缺少,起码经典是生活体认的引领,不去应用也只能被笑成赵括“纸上谈兵”了。
传统文化需要体认,中医需要体认,体认像手工制作,少而精。现在的人才培养更像机器化生产,成批成量,质量并不令人太满意。手工与机器生产用来区别传统传承的“言传身教”和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合适。悲剧的是,当我们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来培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时注定是梦中空花,徒抱希望。
佛说人生二十难,遇善知识难是其中的一个,有志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人遇到最头疼问题是没有师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进门谈不上修行。
又有句话说,不是徒弟找师父,而是师父找徒弟,没有“言传身教”的机会时,自己的选择还是多读经典,注重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