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旦暮遇之也

标签:
杨光祖庄子今晚报 |
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
庄子:旦暮遇之也
杨光祖
庄子故里的人不知道“庄子”
我们看春秋战国地图,最西面是秦,陕甘当时就属于秦。最东面是齐国,齐国下面是鲁国,大家看鲁国等于一个内陆诸侯国,齐国是濒海的。按文化地理学来说,你要了解一个思想家,一定要了解他的地理位置,这个非常关键。齐国濒海,因此齐人非常富有想象力。鲁国是一个内陆的诸侯国,左下面是宋,宋是庄子的老家,大致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
庄子故里在民权县顺河乡青莲寺村。2013年7月,我和几位朋友先到青岛,然后由青岛到高密,再由高密到泰山,由泰山到山东曲阜孔庙,然后又到商丘。山东曲阜的孔庙那是非常豪华的,立着帝王的牌匾、题词,阵势很大,那就是儒家嘛,是官方指导思想。但是你跑到商丘去看庄周庙,居然比我们农村的山神庙还小一些,有人说像公共厕所。我问村子里的一些老人,我说你们这个地方有个庄子知道吗?他们说没有庄子。我说你们敬奉什么神?他们说庄周爷。我说有一本叫《庄子》的书你们读过吗?他们说没有,村里人都不识字。我当时就感慨,庄子真的非常伟大,老家人都不知道庄子,所以庄子真的在自己老家做得非常成功。我感觉这就是真实的庄子。庄子的庙里面,没有塑像,就一个庄子的画像。庄子的墓,在青莲寺村南五公里的老颜集乡唐庄村。
历史留下来的庄子肖像,非常儒雅,非常俊美。所以古人把庄子叫庄生,李商隐有一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们一想起庄生就像想起张生一样。你看老子就老谋深算的,因为《老子》是帝王术嘛,他的肖像也是非常高深莫测,和我们的庄周先生一比有很大的反差。
重返经典真的很有必要
为什么要重返经典?我们今天讲《庄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世界有个重新认识,就像你是近视眼,突然戴上眼镜看世界,世界是这么美好。
一个大思想家就是一条大河。庄子的时代,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仍处于殷周之际的大变化之中。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里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就是到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文化还有周公时代、周文王时代的深刻影响。庄子的时代是个神语转到人语的时代,哲学就是神语的人语表达。在殷商那时候是没有人的自主的思想的,因为殷商有什么事都是请教天神的,都是请神说话。但是到周朝以后,我们可以回到人了。有很多大思想家诞生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有人语的时代。东周到秦汉是中国的神死亡的过程。西方的尼采曾说:上帝死了。可是从西周我们中国的神已经开始死亡了。所以我认为中国从西周就已经开始了“现代化”。
对庄子记载最早的是《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有200多个字。在西汉司马迁的时代,对庄子已经不是很清楚了。司马迁说什么呢?庄子思想最核心的东西还是老子的思想。“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的思想都是寓言,这点和西方哲学完全不一样,西方哲学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他们主要是概念、命题、推理,逻辑非常严密。而中国的哲学呢,它完全是一种感悟式的,是寓言式的。
庄子的生平现在已经很不清楚,为什么呢?我觉得可能是战国的时候战争太多,很多书籍都被毁掉,而且也可能跟秦朝焚书坑儒有关系。另外呢,老庄本身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不像孔孟生怕别人不知道,要宣传自己。有学者考证,庄子可能生活在战国中期,但是生前默默无闻。我觉得有点像欧洲的作家卡夫卡,死后好长时间无人问津。
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但是孟子从没提过庄子。我个人感觉可能是孟子真的不知道庄子。但是庄子知道不知道孟子呢?我想应该是知道的,但他不谈,他只谈孔子。所以朱熹有一句话:庄子只在僻处自说,我觉得这是朱熹对庄子非常准确的把握。
庄子一生物质非常匮乏,有点像曹雪芹。所以我们看《庄子》这本书里面,经常出现庖丁解牛、佝偻承蜩等故事,说明庄子对下层工匠的劳动情况是非常熟悉的。
有些学者认为庄子可能是楚国王室的后裔,流落到宋国。也有些学者认为他是殷商的遗民,因为宋国是殷商遗民的封地。后一种观点更为学术界所认同。
我们看庄子,他的精神非常高贵,非常超然,应该说庄子肯定出身于贵族家庭,或者说败落的贵族家庭,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为什么呢?如果出生在小农小户家庭,就不会有如此高的文化教养。而且我们看到庄子的童年绝对受过良好的教育,天赋极高,眼界极高,修养极深,对社会,对世界极其敏感。他对现实排斥,愤世嫉俗,可见庄子的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他的表述是很真实的。他有一句话:“方今之时,仅免刑焉。”那个时代是个乱世,活着的人都被整残了,或者战死了。曹雪芹也非常喜欢庄子,可能也是由于相似的遭遇。
《庄子》左右你灵魂的高度
古时候人读书前首先要焚香洗手,如果要抚琴的话,还要前三日斋戒。我们进入《庄子》这个文本呢,必须先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庄子》的哲学是对生命和生活方式的解读,读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的生命也放进去,用我们的生命去体会庄子的生命。牟宗三说得非常好,“中国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这点和西方的哲学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的哲学主要是逻辑推导,在西方你不懂得数学的话,你还谈什么西方哲学呢?而中国的学问用逻辑推导不能真正进入它的内核。所以说你如果把你的心打开了,《庄子》其实很简单,并不难懂。朱熹写过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当你的心安静下来,把它打开,像一面镜子,像湖水,那么《庄子》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就会自然落在你的湖面上。
中国的孔孟、老庄其实属于体证的学问,不是逻辑推演的。如果广义地说哲学,我们可以说老庄是哲学,但狭义说我们真的没有哲学,我们只有思想。因为哲学(Philosophy),它是要进行逻辑推导的,而我们中国人很早就中止了纯粹逻辑学的发展,不长于逻辑推导,我们就是生命的体证。
我们看《庄子》的文章,庄子是真有实修的,气功大概也是有一些的。道教上有辟谷,就是可以十几天不吃饭。我说这个人得道了,他的身体表征肯定是道风仙骨,很瘦。道家与隐者关系很密切,道家幻想的至人、真人、神人给人感觉好像有种很强的宗教色彩。儒家呢,关心的是秩序,社会的秩序。忠、孝,就是你怎么样做个忠臣,怎么样做个孝子。孔子讲的是世界秩序的和谐。而庄子根本不关心这些,他讲的是内心精神的超越。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里有这么一句话:“道家最大特色,在抛却卑下的物质文化,去追寻高尚的精神文化;在教人离开外生活以完成内生活。此中见解当时最流行的儒家、墨家都没有说过。中国人活的还有一点层次,还有一点格调,因为有道家。”在孔子的思想里面也有很高深的东西,但是很可惜,孔子的绝学传给了颜回,但颜回死得太早。孔子思想里面最高深的一部分东西因为颜回的死而失传了,当然这是我的直觉。但看《论语》其实也是可以看出来的。颜回死的时候,孔子说“天丧予”,老天爷在惩罚我,因为他的绝学断了。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有人举这句话说孔子从来不谈性和天命。这是胡说八道,是孔子对子贡不谈,不是跟颜回不谈。孔子的教学是因材施教。那么由于孔子的绝学失传了,现在剩下的老庄的思想呢,绝对是能提高我们境界的一种学问。而当下中国人正好相反,我们都在变成吃货,都在追求金钱利润,忘记了自己灵魂的高度。
我去年在北京学习,碰见美国哈佛大学一个教授,他的汉语名字叫任博客,专门研究《庄子》的,他说我瞧不起战国以后的中国人,尤其瞧不起宋明以后的中国人。这话是有道理的,中国人的品位在先秦之后日渐下坠。而当代的中国人完全被大众化所陶醉,其实是很难为情的。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老庄》中提出庄子出世之说,我们就说庄子消极,庄子颓废,庄子虚无,这其实是对庄子的误解,包括鲁迅都有误解。其实庄子不是出世,庄子是游世。孔子、老子的学问都是谈入世的,只有佛教的思想是出世的,所以庄子绝对不是消极冷漠的人。胡文英先生有句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往往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是有大爱的,大爱是和大恨相表里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面说庄子的文章“著书十馀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所以我们读的《庄子》,文辞确实非常美丽。扬之水在《先秦诗文史》有这么一段话:“可以说孔子是把人放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秩序里,庄子则把人放在宇宙的生命的秩序里。孔子系心于日用伦常中的人生,庄子关怀着天地大化中的人生。孔子是为人之道,庄子是为生之道。孔子奠定了根基,所以是深厚。庄子拓展了视野,所以特别有着精神世界的广大。”
“道”就像爱情一样
庄子的“道”,与孔孟的道,不太一样,它更加抽象而玄妙。
道这个东西很难理解。道要用你的生命去体悟。就如爱情,不仅改变人的性格,还会改变人的肉体。道也一样。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逍遥而游,游而逍遥,这就是庄子思想的慧眼所在。所以抓住“游”字,那庄子也就理解了。《庄子·山木篇》说了:“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你把自己虚了,谁能害你。虚是什么意思?空嘛,空虚,我们说虚心学习,把心虚掉、空掉才能学习。所以胡适说了一句话:有人骂你,只能引起空气的波动,你没有必要生气。你心动了你才会受到伤害。庄子讲逍遥就是无己。《逍遥游》说:“至人无己”。说最高的人是没有自己了,我和天地合一了,谁能伤害我?无己嘛,不要有欲望。今天想当博导,明天想当处长,后天想找小三,你说累不累?
所以黄庭坚说了一句话,说:惟体道者乃能逍遥。所以逍遥游就是把那个私心杂念,把那些欲望都除掉,欲得逍遥先须忘我,故言齐物。
用西方的相对主义解释《庄子》,这是很可怕的。很多人读《庄子》读成阿Q了,觉得庄子很虚无,很消极。鲁迅对《庄子》有很深的造诣,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我欺骗,就是庄子的另一面。所以庄子和阿Q就是一念之差,我们经常讲“佛魔一念间”。读大师的作品一定要非常小心,你读郭敬明、韩寒、于丹、余秋雨,没有关系,那是大众产品。但是你读《庄子》,稍不留心,你就会掉下万丈悬崖,你就会走火入魔。就比如说你去五泉山,你大声说话,跑,跳,没有任何影响。你去珠穆朗玛峰,咳嗽一声就可能引起雪崩,在那个地方你得小声点,不敢说话。所以大师的学问非常复杂,非常丰富,非常危险。我们很多人觉得“齐物论”就是世界上没有美丑,没有高低。错了。庄子的“齐物论”是,你齐物了才能逍遥嘛,你齐万物了才能逍遥游,你逍遥游也就能齐万物。这个没有人说过,这是我说的。你碰见个省长就想跪下,碰上叫花子想一脚踢死,那能逍遥游吗?在你眼里众生平等,在你眼里每个人都是珍贵的,每个人都是美丽的,这叫齐万物。
台湾学者方东美说,学习庄子前最好坐一次飞机。你坐在飞机里往下看,大家都是黑点点,没啥差别,齐万物了嘛。所以有人说,庄子就是个太空人,这话是有道理的。庄子能到那么高的境界,这让我们很佩服的。他有一句话:“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话说得非常伟大。
我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怎么叫天地与我并生,我生之前不是就有天地了吗?”但是如果没有你的话,天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陆王心学”说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外无物”。因为有你世界才存在,如果没你那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天地与我并生。因为有我,那么你看见的世界和别人看见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庄子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我们看到儒家,历史上有传人。但是我们看庄子的话,历史上没有传人。那庄子到哪儿去了呢?庄子化身千万亿,散入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中去了。你看王羲之、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陆游、曹雪芹,不就是庄子吗。你看宋元的水墨山水画,山水画大师倪瓒、黄公望、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不就是庄子吗。中国的山水画是可居可游的,如果不懂庄子,中国的艺术你就不懂,一辈子入不了门。
《庄子》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在世界影响也很大。你要知道欧美人不喜欢孔子,比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有一本书叫《哲学讲演录》,他开篇就说了,他看《论语》,孔子婆婆妈妈,境界很低。这是他的评价。但是一遇到《老子》《庄子》,他们肃然起敬,觉得这才是哲学家。所以《庄子》对西方的哲学,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这是我们当代先锋文学的鼻祖,他就说了:“魔幻文学祖师爷头衔轮不到我,2000多年前梦蝶的庄周也许当之无愧。”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还有墨西哥的作家帕斯,英国作家王尔德都深受《庄子》影响。王尔德说,他读完英译版的《庄子》,竟然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美国作家梭罗,一生酷爱《庄子》,孤身一人到瓦尔登湖居住,后面写出了《瓦尔登湖》。
西方的二元思维,现在也引起人们的反思。二元思维认为,要征服大自然,要控制大自然,像英国思想家培根说的:我们要用鞭子抽打大自然,让它交出自己的秘密。这种思维已经出问题了,我们在自我毁灭,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又回到了《庄子》。西方有个思想家叫维柯,就提出诗性智慧。这个我觉得也和庄子思想很相似。
德国有个科学家叫海森堡,他说:“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球上的现代人,第一次同自己面对面,他再也没有对手和反对者了。”海森堡是大科学家,说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最后就是我们面对面,我们在伤害那么多自然动物,那么多自然界的时候,我们最后把自己杀掉了。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晚年一直在反思科学技术,反思技术的危害性,他说过一句话:技术的白昼是世界的黑夜。
海德格尔晚年的思想就很有庄子的烙印,他的书里面经常引用《庄子》的原话,他后面提出的很多概念都来自《庄子》。所以《庄子》这种道同为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呢,对我们现代社会的环保、生态、人的精神境界的修行都是很有帮助的。欧洲人为什么尊敬我们中国人?因为中国有《红楼梦》,有《庄子》。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还有点地位,还有点脸面,是因为有庄子,有曹雪芹这样一些大师,而不是由于有个余秋雨,有个郭敬明,那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标高。
读和读懂完全是两码事
庄子有两个梦。大家都知道庄周梦蝶,还有一个“梦饮酒者”也非常伟大。庄子在这个梦的最后说了一句话:“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在庄子看来,了解他的人一万代有一个,不是一万年,是一万代,有一个知音,这个时间差距就好像早晨和晚上一样,意思是极其难得。我们看历史的话,真正懂庄子的人也确实非常少。
《庄子》是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能爬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微乎其微。你可以每天去五泉山,但你几乎去不了珠穆朗玛峰。所以庄子也很清楚,他死之后他的思想很难遇到知音。老庄思想永远属于少数人,属于文化精英。当然,这个精英不一定就看社会阶层,有时候在民间。我曾经说,我们上班坐公交车或坐地铁,一上车看见每个人拿张晚报在那儿看,我觉得这世界很正常。如果每个人上车都拿本《庄子》在读,那这个世界就很疯狂了。《坛经》上说:坛经只属于上上根慧的人,《庄子》也是这样的。
《庄子》这么难读,我们需要去读它吗?还是需要去读的。我觉得所谓经典,就是可能养你一辈子的书。你买一部《庄子心得》可能两年就扔掉了,但是你买一本《庄子》,买一本《论语》,它可以传世。它们养育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它还能养育我们上万年,没有任何问题。不要想着,我拿起《庄子》就能读懂,没有人能完全读懂。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有格调的人,有情趣的人,有品位的人,就一定要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