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标签:
文化杨光祖人民日报故乡 |
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
杨光祖
纵观文学史,故乡与作家的关系,真是非常关键而隐秘。可以说,故乡,成就了多少伟大的作家。故乡,给每一位作家造就的那种特殊的感觉,特殊的眼光,那种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是他们文学成长的酵母,是他们持续创作的永恒的营养源。有学者认为,文学的故乡是每个作家精神之河的神秘发祥地,对它的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感悟,关系到作家艺术生命的长短高低。这话是极对的。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网络的发展,高科技的迅猛推进,网络作家的兴起,“故乡”这个词,似乎很暧昧,而且多余了。文化消费主义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创作似乎成为了制作,文学似乎与作家没有了生命联系,一些新锐作家很骄傲地宣称自己就是一个码字匠。这是一批没有“故乡”的作家。
经常看到一些作家很自负地谈自己的创作,说自己多么熟悉乡村,多少次去体验生活,或者还在某村镇挂职半年,云云。对这类作家我很反感,创作不是你挂职了多少时间,你体验了多少次生活,而有所改进的。关键是你如何去“体验”,如何去“挂职”!但是,看到另一类作家,宣称自己没有故乡,自己写的不是乡村,自己对乡村没有好感,或者甚至人在西部,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而且也生在这片土地,却很敏感于“西部”二字,似乎说他是“西部作家”就辱没了他。一些创作谈之类的文章,总要说起自己的祖籍,或煊赫的祖上背景。他们觉得自己写的是城市,说自己站在城市的地平线上。对这类作家,我也不太感冒。何必呢?文学从不因为你写的“城市”,而自然高贵一些。
我曾经撰文批评有些作家,觉得一写乡村,似乎就有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感。作为作家,并不因为你写了乡村,而比别的作家高多少,但也不因为你写了城市而比那些写乡村的高多少。文学,与这些都无关,文学,只与你创作出的那个文本有关。
所以,我说,当一位作家把文学划分为乡村、城市,他的写作仍然是可疑的。这种对乡村、西部的反感,对自我身份的敏感,也正反映了作家创作的焦虑!真正的作家永远是个体的,独特的,超越乡村、城市的。鲁迅来自绍兴那个小地方,他的小说也充满着那个小地方的气味,但这却没有限制他成为一个小作家。他来自绍兴,而早已经超越地域局限,而成为人类的,世界的。没有别的原因,唯一的原因是他的小说钻探人性,达到了可以说伟大的程度。
真正的作家也都是有根的,不是水上浮萍。至于乡村、城市的区分,只是蹩脚评论家的蹩脚评论而已,当不得真的。用佛家话说,是方便法门,不可以刻舟求剑地去理解。但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故乡的作家,肯定写不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因为你是无根的。处于拔根状态的作家,你还指望他写出什么好作品?这就像鲁迅讽刺的,一个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是不可能。一个作家说自己没有故乡,不是你没有故乡,可能是你没有“发现”故乡,没有“找到”故乡。故乡在那里,只是你不愿意“看到”而已。你被世俗的尘埃蒙住了你那双慧眼,“看”不到你的故乡,而已。鲁迅从不讳言自己的故乡,爱它,恨它,它都在那里。任何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是如此。他们对故乡的情感,也是文学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一位作家讳言故乡,从不愿意在作品中呈现故乡,或羞于提及故乡,那与故乡无关,只是作家不成熟的表现而已。可能他还处在极不稳定的青春叛逆期。新疆作家刘亮程说:“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灵。”他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作家最后还是靠作品说话,不管你写的什么,城市,乡村,或者皇帝,妓女,都无所谓,关键看你写的怎么样。《红楼梦》写的高门大族,《复活》写的是下层女子,但都是世界名著,都是大师级小说。但作为作家,没有“故乡”,我倒觉得是很危险的,那种没有根的写作,是走不远的。“西部”在一些人的眼里,似乎是落后、愚昧的象征,但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却能养育多少伟大的作家,而且已经养育了许多伟大的作家。现在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与这片土地无关,与作家本人有关。福克纳的那张邮票一样大的故乡,才是他真正的文学之根,每个作家都一样,概莫能外。作家可以超越故乡的地域限制,但却无法脱离故乡而存在。
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
2015年11月25日写于兰州黄河之滨南书房
(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