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光祖的博客
杨光祖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82
  • 关注人气:1,0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通为一——庄子札记

(2012-02-13 13:41:35)
标签:

庄子

技术

反现代

文化

分类: 庄子笔记

  道通为一——庄子札记

 杨光祖

 (谢绝转载,纸媒如使用,请事先联系)

中国古人很“浑沌”,有“道”,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何为道?庄天明《非贯古今纵横宇宙不为功——黄宾虹书法浅见》认为:

中国古圣先贤对于一个“道”字是很有讲究的,说得玄起来,真是不可言说,说着便不中了;讲得简单通俗起来,又是非常的简单。统而言之,亦不外乎天地人的一种妙契与总和。据于这一点,古人常常把那些能够超越常情凡欲,神游乎天地之间,证得天地与自己同根,万物与自己一体的人称之为圣者、道人。历观古今在艺术上大有成就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大悟其道、大行其道的人——不管他宗的是孔孟之道,还是老庄之道,或者是西来释氏之道。黄宾虹老人有言:“古今蜕变,虽极流动,然道归于一。未能一以贯之,不足以语高深。”“诚以专门之学,非贯古今纵横宇宙不为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气韵人工天趣合而为一,所谓人与天近谓之王。王者旺也,发扬光辉,照耀宇宙。”法语数则,可称道言乎,可窥有道人之道心乎。(《黄宾虹书法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

 “五四”以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开始现代化转型,这一“转型”,也就是用西法改变中法,结果,西法初步建立了,但中法却近乎失传了。黄宾虹《致王伯敏》说:“魏晋六朝画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在,观者可以自悟。吴道子有笔无墨,阎立本不识张僧繇画,李思训金碧楼台,画重外表,丹青炫耀,古法已失。王维、王宰、张璪、郑虔于诗与书法悟得其传,五代及宋,如荆、关、董、巨,始备六法。”

老子说,海纳百川。作为有抱负的艺术家,不要先天地自我划界。比如,书法家一定要自封为碑学、帖学,就是一例。海燕兄是反对这种对立的。他讲浑圆一体、圆融无碍。其实,碑学就是帖学,帖学也是碑学,都不是写字嘛?只有能把字写好,写成艺术,碑、贴,都可以为我所用。就如我们吃饭,喜欢吃米饭,喜欢吃面,但没有米饭的时候,面也是吃的,没有面的时候,米饭也是吃的。没有必要一定分成一个面派、米饭派。学哲学,没有必要一定要分儒家、道家。儒家道家,其实可以打通。

庄子讲“道枢”,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握了“道枢”,也就懂得了“齐物”。 《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之两行。”(两行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 郭象注:“任天下之是非。”)(这里有周易的痕迹)

台湾学者刘述先认为,这段引文之中有少数几句话费解,但基本的思路是很清楚的。一般人不明白大道,只固执自己的一曲之见,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即当时的显学如儒墨,也脱不出这样的窠臼。由道的观点看,是非是相对的,而且彼是相因,循环不已。是与非好似圆周上位置恰正相反的两点,在轮转的过程之中,变化成为了自己的反面。只有把握道枢,守住圆心,与圆周上的每一点等距,那么无论有多少变化,也能够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样才可跳出是非圈外,而有了明

两行者,即从环中左旋右转,无不同归一点。王先谦曰,圣人合通是非,共休息于自然均平之地,物我各得其所,是两行也。道的观点,就是超越的观点,超越是非圈子之外,这样的观点贯串在《庄子》全书之中。其实,这也是道家的共识。用《西游记》来说,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按传统的解释,是非为两行,能够超越两行,就能够与道合而为一。刘述先创造性地阐释为:“理一”与“分殊”才是两行,兼顾到两行,这才合乎道的流行的妙谛。也即超越、内在。

庄子说,道通为一。《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流,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一”值得我们一再地反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更值得我们体悟,用一生去体悟。龙树《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道与佛,真有相同之处。人类,在终极意义上,还是相同的。只是那个高度,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英国培根要刑讯逼供“自然”,那是一种实验室的思想,是主客二元对立。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不过,我看西方的最高理想,其实也是合一,古希腊不用说,基督教的道成肉身,一直到尼采、海德格尔,都在追求这个东西。

可惜,现代化,打乱了这一切。所谓现代化,也就是技术化,甚至工程化。而技术,是非常无“情”的,它只是制作,不是创作。卓别林《摩登时代》已经反思了现代化之可怕。真正的艺术,却是有“情”的,是有泥土芳香的。它是手工坊,不是大车间,不是流水线。某日拜访马西园老人,谈及如今某些书法家的用笔,他笑着说,这些人的笔法很奇怪,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言语之间,也是嘲讽之意颇多。

西方的反现代思想,是伟大的,与庄子是相通的。我说,中国人天生后现代。但如今的中国人要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打破现代语汇、现代思维,回到传统的语汇。否则,用现代人的思维理解古人的思想,难免楚河汉界。最近读几位学者解读庄子,感觉还是未能融贯,因为自己还在枷锁里。比如说,庄子心中没有阳光,比如说,庄子批评当政者,还是有从政情结,庄子还是在仕与隐之间徘徊。这都是皮相之谈,远未进入庄子世界。当年胡适就认为庄子是浅薄的学说,遭致了章太炎的严厉批评,认为他是不配谈哲学的。原因还在没有“根”。学问无“根”,是最可怕之事。

那么,怎么办呢?如何进入传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尽管读,便是,且不要管那些专家的理论,或研究成果。现代化的狗追得当代学人连撒尿的时间都没有了,胸无半点墨水,却都在那里“创新”,连一段古文的断句都做不到,却不妨碍他们著作等身,课题不断。古人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无“道”,导致了当代学人的轻浮、狂妄,及浅薄。

认识几个大学校长,酒席之上,他们质问我:孔子、庄子,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比他们迟了2000多年,难道还不如他们?我汗颜,因为,我知道这几个校长都是著作等身,国家课题都好几个了,每年的课题经费都是几百万。我怯怯地说,如果单凭著作的数量,我们用计件标准的话,孔孟、老庄都不能与您们相比。因为老子道德经才5000字,论语才16000多字,庄子也就65000多吧,而且大半还不是庄子写的,孟子也就36000多。

我们一直在讲创新,忙得焦头烂额,都在创新。可创新的东西,看不见,而传统的东西却丢失得差不多了。我们看古人,注释经典、临摹法帖,其实也是创新。临摹就是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当今学人深思的。如果一个大学教授连古籍都看不懂,都断不开句,那么他所有的关于古典文化的著作都是垃圾。虽然,他们凭借这些垃圾获得了差不多全部的荣誉、名利。

在书画领域,我喜欢王氏父子、赵孟頫、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黄宾虹等等。近人独服黄宾虹老人。他真是一位得道者,读他的片言只语,你都收获颇丰。海燕兄说,黄老是觑破天机的人。王国维说:“偶开天眼觑红尘”。某日,偶遇一位书画评论家,批评黄老书法笔力纤弱,我无语,也未敢接一字。无法想到,如此妄人也能懂书法?

黄宾虹说:“画学以少应酬,多练习为要诀。”“若借朋友标榜,虽得一时之誉不能久。”(《与朱砚英书》)他说:“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修德业,明其道不计其功。虽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处世不见知而不悔。”“毁誉可由人,而操守自坚,不入歧途,斯可为画事精神留一曙光也。”(一九四三年画展通信)

艺术之道,只有默默地扎下根去,自然就能进得去。黄宾虹说:“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肤浅。”(《与汪孝文书》)“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坠石者,重是也。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铁之重而有其秀。……扬之为华,按之沉实,同一重也。”

道,即重也。向日葵未成熟时,高昂着头;成熟之日,却低下头,默默的。

 

201211匆草

213改定

(兰州市安宁区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  730070

 已刊《甘南日报》2012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