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园地

标签:
杨海燕艺术心远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自己的园地
杨光祖
(谢绝转载,纸媒如使用,请事先联系)
连续一段时间的授业解惑,让人心灵干燥得厉害。本来应该休养生息,可是几所大学的学生邀请参加他们的文学社庆典活动。当然,参加一下,也是好事,了解了大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渴求,感受到他们的清纯活力,让我老迈的心似乎有点复苏。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不喜欢。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也能享受孤独,在那样公开的群众场合,要扮演“名人”的角色,似乎可以做“导师”,而且还要发表一些既让出席领导高兴,又让学生高兴的“讲话”,我不大适应。学生们很善良,对你非常之尊重,连上厕所都有几位学生跟随“护驾”。你进门出门,他们都恭立在那里,温良恭俭让,为你揭门帘、拉门。会议中间,还有学生上来让你签名。我非常之不适应。老子说,自知者明,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从来不找名人签名,也不愿意扮演名人给别人签名。
陶渊明说,田园将芜胡不归?我还是适合在书斋耕耘“自己的园地”,“导师”之类我是扮演不了的。鲁迅也告诉青年,不要去寻什么鸟导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己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他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我们无法“拯救”别人,我们只能救自己。一个文化人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内心”,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心灵。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即是此意。但“为己”谈何容易?多少人早就忘却了这个“为己”,他们都奔向“为人”。因为,“为人”很容易讨好,混个脸熟,甚至名利双收。但这样,“自己”就不见了,“灵魂”也不见了,被世俗的尘埃掩蔽了。
看过当代很多名书家的作品,好看的多,耐看的少,而真正能“养”人的凤毛麟角。何故?艺术家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真正进入文化的骨血,大多数书家往往越老越慌,笔墨都乱了。一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老了,就会出现这个问题。不要说一般的名家,即便吴冠中这样的大家,晚年也有这个现象。
丁玲说一本书主义,她说的是一个作家一生能写出一本书,就非常不错了。其实,对于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一本书作为根据地,这个“一本书”不是自己的,而是古人的经典。近源头而居者,断难流离,也是此理。
古代有抱负的人,不轻易出山,他们都是先隐居起来,读书,思考,把自己锻造成器,然后才出山。曾国藩如此,左宗棠如此,他们发达前,都在家里,在朝里,潜心阅读、思考。鲁迅38岁才出道,一举成名,之前沉潜起来,闭门思考,读书,抄碑。因此,成名早的人往往后劲不足,半途而废者居多。很多大师一生都在做笨功夫,抄书、背书。我们现在的人吃不了苦,速成的太多,剑出偏锋,出来了,然后就于场面上行走,再无心思,也无机会去研读经典。忽忽地人就老了,突然发现,原来只是一棵墙头草而已。
真正的大师,必须是一株参天大树,它是有根须的,而且根是扎入了大地深处,吸取着大地的养分。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在天空中尽情撑开。彷徨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庄子说,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还说,道通为一,作为一个文化人,必须“心斋”、“坐忘”,还有“外物”,通过艰难地修炼,让自己的“心”“澄澈”下来。澄怀味象,澄怀味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修行是要去深山老林,现在到处的树都挖光了,也没有深山老林了。那我们就关门闭户即深山吧。陶渊明说了,心远地自偏,“心”如何能“远”呢?
关门……
2011年11月27日夜于兰州
(兰州市安宁区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