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是爬满虱子的华丽袍子

(2010-10-20 13:25:29)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杨光祖

 

晚饭过后,就急着读《鲜为人知的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我这个人有个毛病,每次出门前都要很着急地去读一二册书,否则心就安不下来,远行的路似乎就走不好。这次又要出门了,去当一个文艺作品资助项目的评委。虽然依旧在兰州,只是住在城里的一家饭店;可从心理上看,与出远门没有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我从小就知道,虽然他做了些什么,我并不清楚,其实也无法清楚,那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所在。总觉得他很高很远,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前日去一家书店,看到这本书,特价,顺便就拿了一册。很多书就这样拿了回来,然后淹没于书海中,几年都不翻,甚至都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鬼使神差,这册书一拿回来,就放在枕头边,就开始翻看了。此时,刚看完大半,已经被触动得一塌糊涂了。

《爱因斯坦与宗教》一节,虽然对此问题梳理得不错,可也没有多少让人颤动的。他对上帝的看法符合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身份。他反对人格化的上帝,不过也认为万事万物后面有一个神秘的上帝。这个问题真是说不清楚。爱因斯坦的做法审慎而睿智。真正触动我内心的是《爱因斯坦是个极不称职的父亲吗》一节。作者是一位优秀的传记作家,他真的是费了不少力气,而且写作态度极其严肃,不是那种猎奇者所可相比的。爱因斯坦和前妻有两个儿子,他离婚后对儿子的教育一直没有放松,经常写信鼓励、指导。大儿子最后成为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工程师,这是让爱因斯坦欣慰的。可二儿子聪明过人,最后却在精神病院度过残生,爱因斯坦非常痛苦,可也无可奈何,他说:“解决这些难题的不是我,而是死亡。”二儿子的精神错乱无法说清原因,爱因斯坦认为与前妻有关,因为她的家族就有此病;但二儿子却认为与父亲有关,是父亲的抛弃让他如此。作家说,二儿子爱德华对父亲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他爱父亲,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同时又无法克服被遗弃的感觉和自卑感,这些都使他痛苦不堪。他指责父亲毁掉了他的生活。他曾经可爱地问自己的父亲:你为什么那么有名?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了眼的甲虫在球上爬的时候,他看不到自己爬过的是一条曲线。我只不过是幸运地发现了这个事实而已。”

看伟人与儿子的对话,我们不得不承认,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也太大了。就连大儿子,这位世界有名的工程师,也是经常深感尴尬。他说:“你知道有一位被人塑成雕像的父亲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1973年大儿子逝世前后,谈到自己的父亲,他说:“看来,只有我才是他唯一放弃的项目。他试图让我听从他的劝告,但是他很快发现,我是个极其固执的人,他在我身上只能浪费时间。”他在爱情、婚姻上拒绝了父亲的警告;在事业的选择上,他也拒绝了父亲的劝告。他说:“如果别人已经把这片海滩上的好贝壳都检完了,那你就应该到另一片海滩上去。”

《爱因斯坦是仇视和玩弄女性的人吗》一节,真实地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爱情生活,他在他的一生中都喜欢有女性陪伴,也确实有许多的的女性出现在他的世界里,给了他无穷的幸福,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他的亲密女友说,爱因斯坦这辈子本来就不应该结婚,他天生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天真的爱因斯坦虽然因为科学研究的痴爱,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妻子,包括第二个妻子。可当她去世后,他说:“这好比失去了一条腿。没有她,我可以瘸着走。可是我毕竟失去了一条腿。”而他伟大的妻子,也最终原谅了他的无知与生活中的白痴,她说了:“每个天才都有不足之处,谁能真的相信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无懈可击?不可能,这不是大自然的造物法则。如果它在某个方面对你特别慷慨,它就会在其他方面拿掉一些东西,那就是缺陷。……他在我眼里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然,和他一起生活很累,很不容易,不仅在这个方面,在其他方面也一样。”

一直很喜欢欧洲人的传记,因为它真实,既不虚美,也不诋毁,他们往往能写出一个真的人来。《鲜为人知的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感动、流泪,也让人思考、低回。他没有把爱因斯坦写成完人,也没有如那些猎奇者写成流氓,他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一个有爱有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些残酷的男人。他热爱科学,为了科学研究他付出了许多,为了科学研究也愧疚于自己的儿女。他的好奇,他的童心,他的多变而永远年轻,也在一定程度上深深伤害了自己的两个妻子。但我们还得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外人看到的是他的华丽,可他内心深处真正的伤痛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人,永远是复杂的。可我们的传记为什么就那么白痴呢?不是写成了圣人,就是写成了流氓,难道人也可以如此一清二楚吗?所以,我几乎不看中国人写的传记,我倒愿意阅读艺术家科学家的日记书信。比如《朱生豪情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真实地记录了朱生豪的情感世界,他对艺术的追求,他在艺术领域的高深造诣。他在信里说:“研究文学这四个字很可笑,一切的文学理论也全是多事,我以为能和文学发生关系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创作者,一种是欣赏者,无所谓研究。没有生活经验,便没有作品,在大学里念文学史文学批评某国文学什么什么作法之类的人,都是最没有希望的人,如果考据版本校勘错字或者营稗贩业于文坛之流的都足以称为文学者,或作家,那么莎士比亚、高尔基将称为什么呢?”真是一针见血,切中腠理。

可最打动我的是他的人生无聊感,他的虚无。那真是字字泪,字字血呀。我甚至怀疑他的死与他的无聊感有扯不断的牵连。他的无聊是他一生的痛,是他天才的象征。我想没有“无聊”,他可能也翻译不出那么精彩绝伦的莎士比亚戏剧。别人只是“翻译”,而他是在“复活”,通过莎士比亚而“复活”。读他的书信,最常见的词汇就是“悲哀”“寂寞”“冷漠”“荒凉”“苦闷”“死”“自杀”,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20多岁的刚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写的信!而且还经常在梦里,做很多的梦。难怪他说“读书读得最好的人往往是最无办法的人。”“说不出的闷,空虚,灵魂饿得厉害。”“Sh……!不要响,听墙角落里有鬼叫!”

我们读他的信,他是那么的爱着宋清如。而且他的那种爱,似乎已经超出了人间的爱,进入宗教的境界了,好象是在找救命稻草一般。他说:“事实上你已成为我唯一的亲人了,可以寄托我心情的对象,无论是人或艺术、主张、宗教,是一个都没有,除了你。但就是你也不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与鼓奋,一切都虚无得可怕。”看到这里,可怜的人呀,我们还能说什么呢?他就是命定的苦人!宋清如女士也救不了他。“真的,只有埋头于工作,才多少忘却生活的无味,而恢复了一点自尊心。等这工作完成之后,也许我会自杀。”“我以梦为现实,以现实为梦,以未来为过去,以过去为未来,以nothing为everything,以everything为nothing,我无所不有,但我很贫乏。”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而朱生豪说:“我寂寞得很,然而跟别人在一起,实在还是孤独的好。”

2007年11月27日夜于兰州

12月3日修改

2008年11月23日改

已刊广东《作品》2009年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