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英雄的时代——刘猛《最后一颗子弹终结版》评论

(2010-10-20 12:46:1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杨光祖

 

随着网络的诞生,网络文学的应运而生,文学的边界从此就模糊了。很多热爱文学的写作者开始把自己的爱与恨泼洒在网络上,这里没有编辑,没有门槛,自己写,自己贴,自己看,当然还有许多网虫参与阅读,甚至创作。看得人多,点击率高了,于是名声大扬,也开始走向了纸媒。许多优秀的写作者就这样出现在江湖。刘猛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位。

网络文学数量庞大,繁殖迅速,读者广泛,但是很客观地说,优秀之作凤毛麟角,比较罕见。即便那几部被转成纸媒出版发行,影响较大的,就其艺术性而言,也是乏善可陈。可为什么读者还那么多呢?其实,自古以来,不同的作品就有不同的读者群,作品的流行是以读者的平均值为前提的。就说1930年代,鲁迅的读者与张恨水的读者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而后者主要是市民,因此,鲁迅的作品首版一般2000多册,而张恨水的动辄40多万。一个优秀的读者群,他们需要的就是优秀的作品,而一个市民的读者群,他们需要的其实更多的是娱乐,而不是艺术。我曾经说过,艺术是艺术,娱乐是娱乐,这是完全不同的。可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却是学者开始把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并列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它不需要鲁迅、曹雪芹,它只适合周星驰、超级女声。因为对市民群来说,太艺术的东西,他们无法消化,那需要他们去思考,去强迫自己,可市民不愿意思考,他们只想娱乐。因此,程式化、模式化就是通俗文学的唯一标准和出路,这是不需要提高的普及,甚至连普及都不是,而是迎合。

艺术是挑战一切可能性,是一种不要命的探险,它需要它的读者做好准备,并有一个比较优秀的素质。而那些所谓的走市场的畅销小说,在固定的模式下,情节的不合理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读者(观众)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只要情节吸引人,能赚他们几滴眼泪,消磨他们一段时间,就可以了。《欢珠格格》如此,韩剧如此,概不例外。

网络文学,应该说与网络共生死。如果只是在网络发表,就与纸媒写作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载体不一样而已。网络文学,应该与网络的高科技结合,互动性、多媒体、高科技、特有的网络语言、跨文体等等,应该是它固有的特点。但刘猛的小说似乎不是这样,很多人的不是这样。它其实只是在网络发表而已,与纸媒写作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当初仅作为小说投稿,恐怕无法在杂志发表。因为作为小说要求,它的艺术性是比较低的。但它也有它的优点,那是一般作家很难媲美的。查他的简历,比较奇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曾在特种部队服役,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导演,对军旅题材和国家安全题材的文艺作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创作兴趣,所创作的作品都与他的经历有关,可以说其中是有他特有情感的。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诞生于“非典”时期的网络。当时刘猛还在念大四。它主要描写了小庄、老炮、强子等几个人的特种兵日子,及结束特种兵日子、复员专业后的不适应,对原来铁血日子的怀念。小说也由两块组成,一块是如今的平凡而灰淡的生活,一块是由回忆组成的往日军旅生活。里面还穿插小庄与小影的爱情,小庄的参兵就是因为小影的入伍。作品里,刘猛对特种兵日子的描写还是很吸引人的,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小说贴出后,以惊人的速度风靡网站。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强烈地感觉到它的镜头感,大量使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更加让它像一部电视剧脚本,而不像小说。我又去看了他的博客,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很佩服他的经历,这是当下的一般人所缺乏的激情传奇的生活。他创作的几部作品,如果作为影视剧脚本,无疑是非常优秀的,直接拍摄出来就是很叫座的影视剧。但作为小说,它的局限就太大了,缺乏详细的细节、传神的对话,缺乏人物形象的塑造,缺乏优秀的小说结构,缺乏成熟的叙述手法……可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了,在这个娱乐的多媒体时代,文学可能仅仅成为影视剧的一个脚本,或一个部分。不仅是刘猛,很多优秀的小说作家,如括严歌苓、刘震云等都在这样做,他们在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就已经为以后的改变电视电影做铺垫,因此,小说写得很粗糙,很概括,很传奇,很粗放。没有语言,没有结构,没有对话,没有文体意识,没有深度,没有思想……。

我想,如果刘猛只想做一个电视剧本写作者,如此足够了。如果还想做一个小说家,那还远远不够。看刘猛官方网站,他已经是电视剧导演、编剧了,那么我觉得这样更好。其实做一个好编剧、好导演,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小说家,更何况优秀的小说家也不是想产生就随便可以产生出来了的。作者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是他的“后现代主义文本实验”,其实,他可能错误地理解了“后现代主义”。他的这部小说里,根本没有什么“后现代”,也没有“后现代主义”。看了他的创作手记,感觉他真的没有抓住核心。其实,他的这部小说就是一部通俗电视剧而已,最多通俗小说而已,有传奇、有情爱、有落差,没有必要提到那么高的位置上去。

现在是一个和平的时代,金钱、财富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学者说了,这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文化低迷、娱乐至死的时代。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有精神追求,如果没有精神,只有物质欲望,那人活着的意义就找不见了。这也是当代人焦虑的缘故。战争年代,大家需要安宁,渴望安宁。可在和平年代,一个消费年代,大家又需要战争,需要英雄。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人们渴望英雄。这也是这几年军事题材小说、影视风行的一个关键原因。这种安逸的社会,大家有很多种骚动无法释放,心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很多的社会不平等又加强了这种社会诉求。《最后一颗子弹终结版》也是这样的社会需求产物,它的艺术性虽然较差,但由于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的读者也不会太少。尤其在网络那个青春空间,一个年轻得不能再年轻的骚动的空间。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给读者最大影响的,是它一反目前很多作品的靡靡之音,而奏出了阳刚壮美之音,小说写得很阳光,是那种青春朝气的,没有丝毫暮气。而且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特别善于制造悬念,一个一个悬念,总是揪着读者的心,这也是作品畅行网络的关键因素之一。小说主要以题材的新颖传奇而驰名网络,他本人又有特种兵经历,写起来得心应手,有生活积累,这是他的优势。部分段落也写得比较精彩,比如,高中队追抓小庄那一段文字,有声有色,张弛结合,很好的。既写出了小庄的机警勇敢,也写出了他的蛮野不屈;侦察兵在特种部队的魔鬼式训练,那种地狱般的考验,写得比较成功,让人的热血沸腾,突显男儿本色。

但总体看来,小说的结构不太自然,中间经常穿插回忆片段,用现在的不如意、狼狈,对比当年在部队的风光、生猛。不断地回忆、闪回,没有别的叙述策略,结构显得单一、单调。闪回很多,没有过渡,没有细节,有的只是轮廓,一个框架。当下的中国小说几乎大都是如此。比如,小庄翻找老炮照片的那一段文字,就完全是电影蒙太奇的技法。但使用得太简单,意义不大,艺术效果也不好。小说几乎也没有什么描写,叙述也简单。语言上,也不太成熟,文艺腔比较浓,甚至略显学生腔。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作家必须有强烈而自觉的文体意识。文学,在很大意义上,或者它之所以成为文学,就是它作为语言艺术的形式感。

文学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艺术。我们经常批评某人的作品有匠气,可如果连一个匠人都不是,那艺术又从何谈起?民间艺人说的,手艺活要硬。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的语言、结构、对话、人物塑造都是最基本的,丝毫不能含糊。就这点来说,《最后一颗子弹终结版》还有很大的差距,显得太粗糙,太简单了。艺术毕竟有它精致的一面,情节有它一波三折的地方,叙述也应该多变一些,不要那么死板、僵化。作为一名作家,即便写作通俗文学,也还是要注重艺术性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就非常讲究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重,所以他们的影片几乎占据了世界电影院线。给作品一点余味应该是作家不能忘记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快速迅疾地发展,中国人生活结构的大幅度改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进入,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先锋文化的洪水般涌入,人们的阅读兴趣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的推理小说、玄疑小说、恐怖小说、侦探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使得中国产生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同类作品,诞生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此类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虽然还有许多的不足,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毕竟填补了空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文学事件。刘猛就是这些作家中的一个。而且,网络的兴起,虚拟空间的诞生,消费文化的主流化倾向,使得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网络的游戏、狂欢,给文学创作极大地自由发挥空间,原有的窠臼、框框都给打破了。当然,文学终究还是艺术,必将生于约束,死于太自由,完全的狂欢终究导致文学的死亡。

玄幻、科幻、魔幻、推理、侦探、武侠、间谍、恐怖、战争等等皆为形式,正确地说工具和手段而已,作为优秀的文学关键是要写出“人情物理”来,文学的根本还是它的人类性。人类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一致的。思考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全球化时代对文学的最严峻的要求。

 

 

2010年1月6日写于兰州黄河之滨南书房

1月9日修改

已刊于《文艺报》2010年01月13日,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