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末代紧皮手》的一段发言

(2010-10-17 08:04:43)
标签:

文化

分类: 演讲/发言

这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必须把“文学”打碎,把它解构了,真正的文学才会呈现出来。在座的大都是中文系毕业或还在中文系深造的,我认为,当文学成为一门学科,一个知识体系,文学就死了。说准确点,死的不是文学,而是我们这些弄文学的人。罗兰﹒巴特说作家死了,福柯说人死了,又有人说,教授死了。

文学其实是一棵树,它是有生命的。可我们在学校里,把它整成了“木材”。于是我们就远离了“文学”,虽然我们似乎每天都在阅读、研究文学。但是,在我们那里的“文学”已经成为了死尸。我们很客观、科学地分析它,阐释它,其实都与“文学”无关。

鲁迅先生说,文学概论里走不出作家。其实,也走不出批评家,甚至合格的阅读者。刚才补丁的发言,就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生命的气息。他的小说是克制的,他这个人也是克制的,与他来往好多年了,没有见他说过这多话。他今天的发言,其实就是一个演讲,很激情,很有生命感。我听了很感动。

文学,需要的就是一种直觉,一种感觉,一种语感,甚至一种疼痛感。语言的疼痛感,至关重要。我们有些作家看着日历写作,国庆节就写国庆节,三八节就写三八节,而且每年都写。我就想不通他们哪里有哪么多可写的?(笑)几乎所有节日,我到现在都没有写过一个字。教师节还写过一点,就一次。因为没有话说。还有些作家跟着政策写,上面有一个什么新政策,他立即就出来一个作品,让人很佩服。

这样的作家实质上已经成为了熟练工人,他们在进行着工厂的车间操作,流水线、规模化、程序化,根本没有个人生命的介入,没有情感的渗透。在这里“文学”已经死了,“技术”开始狂欢,有时候,是资本在狂欢。——他们只是在“生产”,但文学需要的是“生长”。

我们的文学在知识、学科的指引下,在急剧地钢筋水泥化。我们从事文学的人,也开始了工人化。而文学,却死了。

补丁的《末代紧皮手》却给我们新鲜的冲击,在那里,“文学”从板结的土壤里,破土而出了,虽然还是一点嫩芽,可那是生命啊!小说前半部分,真的是非常精彩,那个余土地,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我们不知道,久违了的生命。补丁,就是从凉州那片土地里长出来的,所以,他才能创作出如此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我说过,他的作品是克制的,但力量也正在这里。土地是不说话的,但生长万物,她是默默的,但也是最富有生命力。天说什么了?孔子说,天何言哉?但没有天,就没有了生命。

我们需要的是树,是元气淋漓的生命,而不是人工花草,更不是塑料花。我们研究、学习文学的人,仅从教材里,从书本上,是很难“懂”得文学的。像今天这样的,有时候与当代作家交流、来往,看看他们的人,听听他们的发言,然后阅读他们的作品,孟子说,知人论世,对于介入文学是有帮助的。认识作家,并与他们交流,是切入文学的一个渠道,虽然不是唯一的渠道,但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举办一点。

谢谢。

 

2010年6月3日晚在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读书周活动上的即席发言

6月4日下午5时追记,也是唯一一次追记自己的发言

节发于《长篇小说选刊》2010年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北京的气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