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河与古运河交接
山塘街,七里长,我走了几许,不知道。
但肯定的,我比一般游人走得长,记忆里我已走到了四周没有游人,只有偶尔出现的本地居民,房子不再朝着我开,而是把后墙面对我。我与河道也是越来越近,不时就会出现跳跃的情形。

那晚,街上的灯笼耀眼

灯光闪耀的阊门
山塘是游人如织的地方,到了苏州自不能不去山塘。去得多了,就觉得没什么趣味了。但唯有一次记忆深刻,我从傍晚出发,四处的找着公交,在黑暗中终于抵达。在出了城北时候,几乎是无尽的黑暗,只有车在快速的奔跑。可到了山塘,却突然转换了景象,灯红酒绿,人潮如涌。我迅速的遁入山塘,在灯火中感受繁华,在人流中寻找苏州。
无论唐宋,姑苏都是重要的繁华都市,可是我很难再找到那远去的记忆,偏偏这夜晚的山塘街,用黑暗掩盖了一些,又有灯火照亮了一些,于是那远去的繁华故事在这一刻重现。

拍虚的相片,却展现出了那朦胧的水乡
超过千年历史的山塘街,贵为“姑苏第一街”,这里水巷交错,街衢纵横,至今仍能完整体现苏州街巷的特点。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到任苏州刺史,从此开辟了苏州一段传奇。白居易到任后,一次去虎丘途中看到河道淤积,水路不畅,于是决定环绕虎丘山开辟一条河道,并沿河筑堤成路路,这条河就是今天所见的山塘河,街就是山塘街。

后人纪念白居易而修的祠
山塘河东起阊门渡僧桥,向西直达虎丘望山桥,长度约7华里,所以民间称其“七里山塘”。山塘河便利了交通,也疏浚了河道,在阊门与古运河相接的一段也逐渐成了繁华市井。姑苏百姓都非常感激白居易,在其离任后,在街上修建了白公祠以纪念,山塘街在百姓口中也爱称为白公堤。
随后,山塘街越发繁荣,南北商人聚集与此,游人旅客无不到此。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把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清乾隆年间,画家徐扬创作了一幅《盛世滋生图》长卷(也称《姑苏繁华图卷》),取景当时姑苏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画中展现了“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景象。

街上的灯笼,挂了满街

夜晚,霓虹闪亮了山塘街

沿河的房屋,边角都挂上了彩灯
繁华的山塘,也吸引了文人骚客的阳光,这些曼妙之景都被融入文学作品之中,苏州地方剧种弹词《玉蜻蜓》、《三笑》、《白蛇传》就写到了山塘。
《玉蜻蜓》中的金贵升与女尼志贞就是在山塘的法华庵里结识的;《三笑》中唐伯虎遇到秋香,所谓的“三笑留情”就发生在虎丘,而秋香下山归舟,唐寅雇小船追赶直至无锡卖身为奴,那追舟一回书的发生地也是山塘。
行在山塘街,能感受到江南的多河多桥之景,中间流淌的山塘河,水流不急,只有仿古的画舫静静穿梭,通过一座座石桥就能到另一侧的街道,流连在栉比的店铺,累了就随便找家坐坐,喝杯茶,吃块糕。
而我更喜欢沿街而坐,寻一处栏杆,或是街边的一块石,我都会坐下,倒不是偏要在此歇脚,而是这样才能看到声色犬马,物欲人流。

阊门与渡僧桥

繁华的山塘街东段

有些寂寥的西段
现在,山塘街大体分成了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至半塘桥,西段从半塘桥至虎丘山,而东段是最为繁华的地方,西段则是郊野丛林。
山塘街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这一段大多是商铺和住家,各种商店一家挨着一家,东段又以星桥一带最为热闹繁华。
夜晚的山塘街之行,必然只能在东段,一旦过了半塘桥,就灯光稀少直至黑暗了。我建议大家在晚上走的太远,毕竟堤坝直立,河道水深,一旦失足是很危险的。

灯光闪耀着这方乐土

跨在河上的石桥,犹如彩虹
我居北京,因此提了山塘街,就不能不想到乾隆帝,因为这其中有段故事。
山塘街一直深得乾隆喜爱,还每每写诗回忆山塘。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太后七十大寿,乾隆命在紫竹院旁的沿玉河仿建苏州街,而蓝本就是山塘街。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乾隆又命在御苑清漪园(即颐和园)万寿山北仿建一条苏州街,依然以山塘街为蓝本。
可惜这两条苏州街都在战火中被毁,1986年颐和园重建了苏州街,我们今日在北京看到的就是新建的这条。
回忆山塘,是件美好的事,无比期待下次的相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