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块木板,因为那时恰有的斜阳照在上面
平江路,是苏州老城内的一条沿溪小街,每次到苏州我都会住在这里。小街有个洋气的名字——中国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因为这里还能感受到传统的苏州世俗。
恍惚间,小街走过了800年,而我前前后后呆在这里的时间也不会超过8天。选择住在这里,最初之是为了游玩方便,可慢慢的行走,每次都会感受到些什么。再后来,我已发现自己,爱上了平江路。

连接小河两岸,是一座座石桥

平江路,正是江南水乡的模样

灰黑的侧面,洁白的正面,江南的小房越来越少
这里是苏州从未改变的城市布局,河路并行,流水相伴,石桥相伴,两侧的粉墙黛瓦,疏朗淡雅的江南风范。平江路一直默默生长在这里,与其相距不远的观前街早已是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所。俨然两个世界。
整条小街,长约1公里,我数次的从头到尾。有时是白天匆匆的赶往某处,一瞬间闪过眼角的,竟然是那么绚烂;有时是慢慢的游荡,发呆的最在路边,对面的角落却越看越有味道;有时是在夜晚,微弱的光在远处闪烁,黑暗不会让你感到迷茫,反而让你更加的想要融入这方。

我住的客栈,露天的后院因是冬季,不再热闹
走在平江路,处处感受的都是宁静的、传统的、质朴的生活场景,鲜能看到崭新的痕迹。这都是得益于政府的组织修缮工作,他们最大限度的留住了原本的民俗风貌,保留了小巷旧貌。
如今的平江路,是政府组织修缮古街巷的代表作,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当时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继发展的。”

昆曲博物馆门前,更显眼的是保护碑

宽敞的院落,显示着晋商的富有

后院的布置,有着苏州园林的精致
我住的旅馆就在平江路正街上,走着就能拐进一条巷子——张家巷。
这里是昆曲博物馆的所在,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文辞典雅、曲调优美。我记惦着能在这看场地道的昆曲许久,可惜多次前往,都未能购得一张票。当然,这也成了我长久的期待,定要在此看一场华丽无比的昆曲!
昆曲博物馆就是原本的全晋会馆,贵为全国重保。宽额大匾,灯笼高悬,庭院里也是传统园林的模样,石板小径,通幽深处,两侧是厢房,中间是大厅,正中一个古戏台。
这古戏台看来平常,实则暗含玄妙,其上特意修建了藻井一般的形状,中间置一铜镜。铜镜四周,无数雕刻而成的蝙蝠与数百金黄色云朵,相互依衬盘旋而上,仿佛一同烘托着那铜镜。站上戏楼,舞者兀自跳着心中的歌,一颦一笑,一仰一合,盘旋的天地就是这一方西楼,却舞出了时间的百态。抬头间,你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铜镜里,也一样的宣传,那快乐也在心中升上了天。
的确,戏楼是藻井设计却有妙用,它会将演员的声音向上聚集,让声音变得洪亮,余音绕梁而不绝。早年贝聿铭见此,都视其为奇迹,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也惊叹“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此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

没有看成戏,只好对着美妙的戏服幻想

一只花、一棵树、一只狮、一座塔
与昆曲博物馆不几步之遥,是苏州评弹博物馆,这是江南热闹的丝竹之声,如果能在一个平淡的日子听上一段评弹,岂不美哉?只是我印象里的评弹,貌似在船上听来更有韵味。但我对水有天生的畏惧,看来还是在院子里听得踏实。
评弹博物馆,是清末民初的沈家宅子,历史旧了,人不在了,但是评弹却唱了起来。每天下午,这里还有正宗的苏州评弹演出。

苏州评弹博物馆
这样的美妙还有很多,比如那个像船一样的“船屋”,比如那座交叉跨过小河的石桥,当然,还有更多美妙的小店,不加修饰的再街的两侧。
有一个石门状的胡同口,走进去,有好喝的奶茶,能让你在冬天感受温暖;有一个不起眼的木门,门口却有小猫守护,那里有木质的座椅,能让你在吵闹中找到安宁;有一个看似破败的窗口,老奶奶在里边坐,那里有好吃的双皮奶,能让你走累的时候歇歇脚。

连那指示的路标,都与众不同
走这条街,你要慢慢的行,稍微一快或许就错过了风景。如果如此,也不要懊恼,有些东西你就是看不到,这是天意。就让我们记住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个路人,每一波浪花,用心记住。其实即便如此,你仍然会忘记。
在苏州的日子,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这里的居民,一切都与那石桥、河流、灰白的房子很搭调。我已多次的走过了平江路,却还是很难描述我心中的那条小巷。平江路,就像是一条平行在空中的线条,你总是够不到,却充满着无尽的诱惑。

平江路的两侧,不时闪现的惊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