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の穿越路线:长峪城——横岭——镇边城
作为边关重塞,长峪城、横岭城、镇边城在历史上一直显要。虽时过境迁,但其独有的边塞景观依旧吸引着无数向往之人。一日时间,行走三座边关古城,在体会历史变迁之余,不禁感叹生命流逝之速。夫嗟乎,哀哉!

红红的海棠果挂在枝头,无人采摘直到干瘪(2010.12.5摄)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亲征蒙古途中,在怀来土木堡被瓦剌首领活捉,数十万大军死伤无数(史称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从此在遥远的蒙古草原上“北狩”18年)。而后,瓦剌人大举进犯京城。在居庸关功久未破时,瓦剌人绕道西南由紫荆关经易县、涞水、良乡兵临京城下。一小部分游骑兵则分别从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和横岭口进入腹地,兵临北京城下。幸亏兵部侍郎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组织京城保卫战,才保得大明王朝没有被瓦剌摧毁。
痛定思痛,明代王朝在这些峡谷修筑了许多防御设施,包括堡垒、关城、短墙,和万里长城一起,形成一道保卫北京,保卫中原的防线。其中许多城堡深藏在大山之中不为人知,但也因此较保存下来。长峪城、横岭城、镇边城都是其中的重要关城。
——————<长峪城>——————

长峪城与镇边城、白羊沟并称北京“边关三城”。
长峪城位于今昌平流村镇西北部,村域面积1850公顷。长峪城明代成村,城内外有完整的瓮城、城墙、古屋和寺庙,城墙把村子分为新旧两个城池,古城和古庙的存在印证了长峪城的悠久历史。村西高台上的古庙有数百年历史,庙中存有明朝时期所铸的大钟及百年戏楼,门前一棵百年古木。
行走长峪城,北风正酣,古村中不见村民出没,看来山村之地,已入猫冬时节。在村中随便走走,在感觉历史远去的同时,更多是在品读生活的质朴。落寞的村中院落,偶尔的孤犬蹦跳着尾随;村边的古寺依旧大门紧锁,落尽繁华的参天大树静默的矗立。

长峪城的城门,青砖依旧。

村中的农家小院,散发质朴生活气息。

村中院落多呈四合院状。

村头的古庙自成体系,寺前的古树高高耸立。

庙门一侧贴的“佛”字已经斑驳,庙门也已久未打开。
——————<横岭>——————

横岭位于河北怀来县境内,距镇边城5公里左右。无论从规模还是防务,横岭都要超过镇边城和长峪城,但不知为何横岭却不在边关三城之列。
横岭城外围有城墙包围,城墙横跨沟壑围圈依两山而建,形成一巨大的城堡。日伪时期,一条连接北京雁翅和河北怀来的省道从城堡的西边穿城而过,将这个巨大的城堡生生切开。据当地老人回忆横岭城原有12座古庙,分别是:财神庙、菩萨庙、老爷(关公)庙、娘娘庙、城隍庙、真王庙、马王庙、龙王庙、山神庙、虫王庙、水神庙、五道庙。
横岭北部是怀来、延庆盆地和官厅水库(解放后建成);它的东面依次是长峪口、白羊口和居庸关;由横岭向南经过镇边城,可以到达门头沟的大村,再南,可由芦沟桥进入京城;若由横岭南的马刨泉向东,经高崖口、流村镇、羊坊镇,可以进入海淀。可见横岭位置之关键。

横岭的城墙还很见规模,有破败处显露里边的石砖。很多人都认为这山中的城墙是长城,其实不然,这是护卫横岭的城墙,是与城门相连接的。

城门与山上的城墙练成一线。

村中的戏台。已经被废弃,但村民还是极为爱护的。
不少人都将北城上的水神庙说成是关公(老爷)庙,其实不然。庙内两侧墙上的壁画还依稀可辨,但脱落严重已难辨认。1938年12月,八路军摄影家雷烨拍的八路军通过横岭城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水神庙与现在并没有什么区别。据说,原横岭城水源主要靠戏台边上的一口老井,小庙是保佑老井水源的神灵。"文革"期间,老乡破"四旧"曾拆毁了小庙,但"老井"却从此干涸。后来,乡亲们又重修了拆毁的小庙,"老井"又开始冒出水来。

南城墙是两个弧形城门洞,这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要建两个门洞呢?原来在修建官厅水库之前,经年会有山洪从此山沟汇入永定河,山洪爆发时,这种跨沟而建的城墙极易冲毁,镇边城的旧城就毁于山洪。所以当年设两个水关以汇洪。
——————<镇边城>——————

镇边城,建于明万历年间。顾名思义,是一座镇守边防的军事小城。城西南是巍峨秀挺的笔架山,最高峰海拔1445米,山北属怀来,山南今属北京。
据《畿辅通志》卷六十七载:“镇边路城,在州西一百里(指昌平州),接宛平县界。明正德十五年筑,东西跨山,周三里,门二。设守御千户所。后又增筑城于其西,曰镇边新城,门三。本朝顺治初设参将驻守,后改设都司。旧城已废。康熙六年,千总郑俊、都司胡坛捐资修建。今设外委驻守。城有镇边仓……”
镇边城城墙由大块山石砌成,城高3至4米。城开东、南、北三门,城门都是对扇木门,南北城门原都有瓮城。北门内侧门券尚在,瓮城早遭破坏,但地基仍在。拆毁的城墙留下当年的实心夯土,可看出属于典型的明长城工艺:内夯实土,外砌砖石。门处原有一赑屃驮碑,记载建城年代事略。南门已经消失,仅存三棵老槐树。南门处原有一牌坊,工艺精美,用料讲究。东城中间有座5米宽砖拱城门,城门上有匾额书“镇边城”三字(此匾额原在南城门,后因南门被毁被转移至此)。
<以下文字摘抄于镇边城保护碑>
保护范围:
以城墙两侧城基外缘为基线,城外向东20米,向南、西、北10米;城内四面各向城里1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城外东外扩170至城东山根;南外扩100米至梯田;西外扩60米至沟底;北外扩130米至城北山根;城内四面各向城里扩20米。

村内的古街,石板铺就的小路。

曾经的“三兄弟”只剩下一个,这2000余岁的古槐,不知还能屹立多久?

镇边城是一座石头城,村里的房屋都为石砌。

一处院落。门前有题字,从中得知,貌似曾有将军之子住于此。

镇边城的城门,三字苍劲有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