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老先生的画展正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举行,
请参看博友叮当博文:://blog.sina.com.cn/s/blog_408f6c820100n3p4.html
吴冠中先生曾说:“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画吧”。想念老先生,却无机会前往杭州。翻出李家山的相片,也正值我晋陕游记的整理,一起怀念老先生吧。

吴冠中的桃花源——李家山
1989年10月,著名大画家吴冠中先生赴李家山采风惊叹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
李家山蓄水池上现存有墓碑,记有“例赠修职郎吏部侯选司训……暨元配例赠儒人李太君……”。石碑背面有清乾隆四十一年三月的记载
“李氏世系图”。述李氏“祖籍山西平阳府曲沃县民籍西南乡中史店人,后於时世嘉靖间(公元1522—1566年)迁囗囗李家山……”
查《曲沃县志》记载:“李家山村属驿桥里;李家山12户,男19丁,女10口,小2口;民国十七年曲沃县志记载:李家山属史店村。八十年代李家山自成一行政村。2000年李家山45户,153口人,耕地46.57公顷,人均收入1713元。”
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并在村南汇合,最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整体又呈四面环山形式,据宗谱记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
清中叶,李氏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插足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两家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与西湾陈氏比富。
<思>
漫步在李家山这样的山村中,很难想象她曾经的繁华,因为村居多已破败,留守的也多是老人。他们是真正的坚守者。我曾遇到碛口的人,问他愿不愿意回家搞旅游,答案是斩钉截铁的“NO”。
但李家山却给了更多的城市人一个心里的寄托点。在这里,我们能找回曾经的生活,能真切的看到,而不再是回忆。这是一面魔镜,我们可以进入镜中,可以触摸。我穿梭在东西两侧的山坡上,不时的进入一户户院落,仿佛在时空中倒退穿梭了一次。这样的旅程也因此无比快乐。
在李家山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也没有艺术家那份品鉴的眼光。只是粗略的看着,我只好去寻找我眼中的李家山。只是我眼中的。吴冠中先生曾说过的话,幽默却不失哲理,我很喜欢:怀才就像怀孕。只要怀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来,就怕怀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怀孕。

从山上俯瞰二碛,黄河水在这里淤积成滩。

远望黄河来到方向,天高地阔。
李家山,一座座活着的“汉墓”

它们竟在这里生活了那么久,那么久。

向阳的窑洞,温暖中,让人静静感受那份古朴。

进入院子,盛开的花,是黄土高原最艳丽的色彩。

房屋二层,竟有一块泰山石。

泰山石的黑,与这里的传统色调一同展现,极其便于辨认。

高高的围墙,也诉说着李家山曾经的繁华。

院落中,只有那一盏红灯。

放开视野,李家山民居层叠在山间。

四合院的制式,让它们在趋于传统的洪流中,依旧闪亮。

人们静静拍摄,在老旧中,新事物是如此信箱。可正是这些老旧,却只有新人才愿来欣赏。

没处院落都有高大的围墙,坚固异常。

大大的院子,却是很小的入门。

早已不转的石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如今它只在游人眼中才有意义。

深山、窑洞,如此和谐的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楚。

有时,它高高在上,高举起头才可望见。

可下到跟前,它又向你展现它无比宏伟的一面。

人、屋,都已经与大山融合在一起。

其实,李家山的面积很大,排排的窑洞让人感觉到它的“深藏不露”。

这院落虽已破败,可在细节处,仍可寻找到那曾经的繁茂。

李家山,它现在还活着。
而且,会永远活着。和吴冠中老先生一样。因为,这是艺术般的生活,它有价值,就将永远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