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吕梁山,气温降低。我住的大窑洞还算暖和。
早早的起床,去看一次古镇的清晨。我一直喜欢这样的方式。一个人走在古老的青石板上,一个人轻轻抚摸风雨侵蚀的石狮,一个人默嗅只属于这一方水土的气息。

高高的黑龙庙,位于碛口镇最高点。
清晨,有些许的冷。我沿着古街快行。步履在石路上敲打出声响,是一串音符。我希望生命也如这串音符,很平淡,很质朴。
再一次进入黑龙庙,对面的“二碛”传来轰轰的黄河流水声,那沉闷的声响,从古镇诞生的那天起就默默陪伴。我相信,历史上她定有咆哮之时,用自己宽厚的臂膀把碛口拉到身旁甚至压在身下。但终究的,古镇不离不弃,只是默默守候,更多的时候在允吸着乳汁。
在黑龙庙,我匆匆的逛游各个殿堂。然后径自前往戏台,在那里矗望,等待着这山谷中的村落、居民、高树、杂草、鲜花,还有沉睡着的一切神灵,等着它们的醒来。
又是一个新日子。在甜美的酣睡后,一切就要醒来。我站在高处,远望着太阳的生起。

清早,小狗蹲坐在石头上,远望二碛。
<碛口历史>
碛口古为兵事要冲,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是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
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碛口码头每天来往船只150多艘,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有“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镇内现存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

清早的古街,宁静。人们还在睡梦中,老街也已习惯了晚起。

黑龙庙门口蹲坐的石狮子,静静的观望黄河数百年。是古镇的见证者,看尽了繁华。

有轻起的炊烟,古镇的一天慢慢开始了。

庙里的戏台,安安静静,它已经有多有没有喧闹了?

透过窗棂,二碛在初生的太阳照射下,显着温暖。

殿堂下的游龙,因为视觉的角度,仿佛游在黄河中。

高高的殿堂,与当空的月亮交辉。

关帝庙与黑龙庙相离很近,不到2米的距离。

庙内的香炉在等着新一天的游人。

从一处木窗,可以看到远处的黄河。窗棂看起来,像是一幅年画或喜字。

高高的殿堂,也是戏楼。承载着曾经古镇的众多欢腾。

黑龙庙正门。高翘的,显示着它的与众不同。这是古镇精神寄托之地。

回到老街,店面还没有打开,街上开始有人在行走。

古老的门板,依旧整齐排放。它们是有着顺序的,不得乱。

古街的巷子,深静悠远,不断诉说着人们的故事。

“说唱古镇”,为游人编排的戏,讲述自己的故事给别人听。其实我到认为,听他们说,不如自己去体会,因为每个人对故事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古老的房屋,门前的台阶可以看出曾经的地位。但时光已逝,如今也是破败不堪。

半月的门洞,前行是家客栈。

古老的院子,韵味十足,院落中的枣树枝繁叶茂。这里的黄河滩枣的主要产区。

太阳升起了。对岸的窑洞被最先照亮。

老街开始热闹起来。人们走动起来,小车也来回穿梭。

来碛口写生的学子,已经安坐在黄河滩边。他们的创作,会描绘出碛口的美丽。
<思>
而我,作为游客,又将要离开了。不论是第几次离开,不论曾经我们的相见是在哪里,我终究是要离开的。生活对于我们是什么?是这样繁华散尽的古镇,静静流淌的黄河,然后恬适的慢慢进行吗?还是繁华似锦的都市,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然后心力憔悴的去无声适应?
我们的生活在哪里?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生活都不一样。其实,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只好用一生去寻找。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